顯示具有 習拳隨筆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習拳隨筆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年3月1日 星期六

周董的故事

以前一起練鶴拳有一個老先生,我們都叫他周董,他真的是董事長,他是賣胸罩,從華歌爾經銷商做到自有品牌。他是胸罩專家,女生他一看就知道大小及罩杯,我們都是聽聽,沒有去求證,以免被誤認為色狼⋯⋯。


他跟我說過,他小時候在三重遇過軍人無差別開槍殺人,一車軍人下來,見人就開槍,他趴在水溝邊沒有被殺,殺完過很久,軍人都走了他才爬起來,路上都是死屍。


他說他爸是做金子的,要去金瓜石買金子回來,那時候有宵禁,他太晚回來,被盤查,身上又有黃金就被抓了。關了很多天,後來有找到認識軍隊的人,帶他們去找到他爸,打個招呼,人就放回來了。


他還說小時候親戚有當律師的,常要他去送茶葉,裡面都是裝錢,他送的那個官是蔣介石愛將,很清廉不貪汚的。周董說他是找很老實的人當人頭買房,房子也給他住不用錢,只是講好住到他要賣就要搬走,所以老蔣覺得他很清廉,名下都沒有買房子。周董說他一退休,就把這些人頭買的房子賣光光,跑去美國了。


周董幾年前過世,以前他都喜歡跟我練五步牽打,還有請大家吃大餐。

2025年2月5日 星期三

南北武術的遞嬗與追尋古代武術面貌


 

遠在商周之時,中原土地的樣貌不是如今黃沙滾滾的樣子,而是有大象烏龜,水氣豐沛,一幅南方風情畫。主要是那時地球氣溫較高,與現今不同,所以殷墟出土豐富的龜甲,甚至象牙。所以那個時代,適合那一方風土的武術,不知道是否會像如今身正步穩的南方武術,還是閃轉騰挪的北方武術。南派傳統武術,主要是適應南方雨水多,又多水田,地上常溼,又古代無好的舖面,常常在泥土地上打鬥,必須身正步穩才能避免滑倒,或摔到爛泥堆中。另外水上或碼頭,也是打鬥常見的場合,古時舟小難穩,更不可能在上面縱跳或震腳,否則輕則落水,重則舟毀人亡,大家一起完蛋,也就沒有輸贏了。此外水戰人人都溼,大概也沒有什麼擒拿,手溼拿不住,反而練一下發勁,把人打下水會比較簡單。

所以如果古代中原是這樣的風土,所發展出來的武術,會不會比較類似現在南方的武術這樣的風格吧!不過隨著地球溫度下降,北方漸漸沙漠化,原來在中原的武術或者就比較不適合在這種環境下使用,反而北方草原或沙漠地方發展出來的武術,會比較適合目前北方的氣候。配合歷史,就是漢朝之後,漢人在北方的勢力日漸退化,主力移到長江以南,北方則多為外來移入民族的天下。武術上可能也是這樣,現在南方流行的這些傳統武術,風格上多有類似,而這有可能是上古中原武術南移,結合在地武術演化而來。而北方武術,仔細究源,常有回族武術的影子,比如明代槍術四大家,其實已有三大家是回族出身,代表適合北方平原戰鬥的槍術,已經以回族發展出來的武術為主力,蓋回族本來自沙漠草原,回族發展出來的武術也相對適合日漸乾燥的中國北方。筆者曾經學過長拳,雖然號稱北少林,但是實際上跟回族教門長拳非常相似。而八極拳的祖師吳鍾,本就是回族出身,就算今日的吳連枝也是常常以回族服飾示人,看他打拳塵土飛揚,果然是合於沙漠草原地帶的武術。形意拳出自山西戴氏心意拳,山西也是回族大本營,不知道是否與回族有關,另外心意六合拳就是直接出自回族了。

而如今的嶺南武術,常以宋太祖或岳飛為宗,雖然已難考証,但也可能是這些武術隨宋朝南移的一條線索。譬如福建的南少林五拳,本就以太祖拳為首,而後慢慢發展出來,當然還有融合地方武術,甚至日本武術。主要是明代俞大猷本就是福建晉江人氏,嘆少林棍法已失真傳,還上少林寺論武,後來少林寺派出二名武僧隨他學習,回去後創少林俞派金剛門。福建鶴拳的一些棍法,看起來如同日本劍術,只是以棍代之而已,不知道是不是俞大猷加進來的,畢竟他與戚繼光都研究過日本劍術。另外明代內家拳王征南亦是在江浙一代流傳,可能古代中原武術的流傳已以長江以南為主,而北方流行的武術則以回門武術為大宗。

當然以上純屬推論,中間有很多空白需要史証來填補,但是古代作戰是在比較天然的環境,所以受氣候、場域及各種自然條件影響很大,不同條件適合不同武術的發揮,所以我推論早期商周一脈到秦漢的中原武術,可能跟今天南派武術會比較像吧!

2024年12月1日 星期日

借勢:讀書心得


                 這本書講的這個元拳,只有拳理,沒有固定招式。因為我真正練熟的只有縱鶴拳,所以只能用練縱鶴的經驗來對照。其實縱鶴也沒什麼招式,練來練去就是在練水肢跟進馬撈手,練出來才有然後,不然就沒有然後了。

裡面講基本功:搖膀,初習時每次三千下,一天練兩次。這個搖膀是如何練,書中描述不清楚,對照縱鶴可能就是水肢之類換勁的功夫。水肢這個我們業餘練,一天一千下就不錯了,以前林英明理事長才有辦法一天三千下。不過這種功夫,好像就是要練很多下才行,書中講前一千下都是在耗掉拙力的,最後一千下才是關鍵。這種練法很像洪老師說他們以前都是有力練到沒力,回家都癱在床上,從硬練到軟的練法。
        另外裡面講這個凌空勁,其實是以手催身的方式催動身體,跟大部分以腳催身不同。我覺得這個應該是從兵器發展而來,在兵器上會比徒手格鬥明顯。書中也講推手是用來訓練兵器的,不是只用在徒手格鬥的,因為我沒練兵器,就參考看看。
        後面有一段主角于升與其師兄張承義對決,張的打法很有縱鶴的味道,其實拳意述真中李老能的打法,文字上看起來也和縱鶴很像,可能大家練到最後,殊途而同歸吧!
        書裡面有一句話,是主角說的,講練拳就好像出了半個家了,這句我深有同感,功夫就是要耐住寂寞,苦心孤詣,日積月累,才能期望成功,如果不是樂在其中,很難堅持下去。

2024年10月26日 星期六

仙武傳說

 我輩練拳之外也喜歡看武俠小說,或是玄幻小說,有一個龍印戰神的網路小說,裡面講到一個鎮龍椿,是小說中最厲害的仙武之技的入門總綱,我看和我們三戰很像。


這個三戰是以吞浮吐沈,化為一個圓,吞者生也,屬春屬木,浮者為夏為火,吐者為秋屬金,沈者,沈入湧泉,為冬之象屬水。以三戰為功底,催動五行手,蕩五氣化五行,是不是跟這個鎮龍椿很像啊!
這個丹田運作,一股力量由足底成上,這個也跟三戰的意念運轉很像。



這個三戰,就是鶴拳一切手法的總綱,一切都是三戰,三戰就是一切。



作者有沒有練拳,我是不知道,但寫的這個,真的跟三戰很像。其實鶴拳與佛法大有關係,是不是仙武在凡間的流傳,也說不定喔!

2024年9月5日 星期四

水肢

 


水肢我的感覺是純然的直勁,打出去看似有橫,但如同射飛盤,勁射出去全然是直的,沒有橫。以兵器而論的話,很像是劍法,把劍遞出去,勁走正中,不偏不倚。林琴南書中講方徽石祖師很喜歡劍法,我覺得跟水肢的勁路可能也有關係。

2024年7月24日 星期三

拳勁與書法

 


颱風天帶小朋友寫書法,愈來愈覺得書法跟武術很有關。以我的心得,縱鶴水肢是有篆書筆意,勁皆走身中,純用中鋒,即李斯古法玉箸篆之象,也不是後來趙之謙的那種篆書。許多人的水肢尾勁帶比較多橫勁,如隸書之波磔,我是覺得頂多可以帶如漢初那種隸書順順的波磔,或是竹簡隸書那種波磔,若是成熟期隸書那種先提再按的,是為一抖,會把勁抖斷,功夫就不對了。


如果從書法的發展來看,我大膽假設,先秦至秦朝武學最高,漢初還不錯,東漢就弱了。至於魏晉以至於唐的書法,可能就不是純用拳勁,隨著鐵器普及,乃混入刀劍利器之法,就又是另一番風貌了。


2024年5月1日 星期三

老衲的鶴拳


 老衲這個人應該是有功夫,他三本書我都看了。他對鶴拳有一些深入的認識,但有些也不太對,我不知道他是真的不知道,還是故意寫錯,不過這些都是比較深的東西了,也不方便公開說了。


我的感覺是他用春秋筆法,對於鶴拳明褒暗貶,不知道鶴拳何處得罪於他,要如此下暗手?對於其它拳種,比如八卦、詠春、八極、螳螂、心意六合,那都是只有好話,那鶴拳就不是這樣了,明面說好話,暗裡摻沙子了。


首先遇見鶴拳,就在林森北路,是黑道在練的,先貶了一個身價。再來說台灣最具代表性的拳種是鶴拳,不過從南到北沒有看到練比較好的,除了最佩服的陳明崙老師,可惜已經死了,這是什麼味道?再來又說鶴拳是明朝大內流出,不過還有天根力的練法,鶴拳不會,他會,就這個生生功?方七娘拳詩本就講二氣交蒸力,本來就是天地合氣,怎就沒有天根力了,就他老衲會?還有三戰那三塊骨頭,這個我問過洪老師,他那就不全對,就這樣。最後小說中國安局這個谷二少說是鶴拳高手,這個姓什麼不好,講姓谷,這個國安局姓谷的就是谷正文這一幫冷血罪犯,練鶴拳的那個時代怎麼可能姓谷,姓蔡還差不多一點,把這種很讓人聯想到殺台灣人的罪犯的姓氏,套在內在應該是台灣人的角色身上,不知是何居心?


還有流與離之島下冊128頁,講生生功這個太囉嗦,講白了是在動量守恒前題之下,身體的動能與位能反覆平衡造成的狀態。講錢的話就是資產抵押產生資金與負債,彼此相互轉換,其實最後清算都是零,無所從來亦無所從去,好處是不用額外投入能量,動能位能彼此換來換去,所以作者說是生生功,其實就是佛法,真空生妙有之意,鶴拳也是會,不是你老衲獨門的。


老衲這個書翻來翻去,很不想這麼說,但又不得不這麼說,他是真的很外省,很中國,他就是一個中國人,但我也承認他在武術是內行的。也是他是內行人,從他字裡行間流出對鶴拳的這個味道啊,就不得不讓人對他上心。老衲這個啊!雖然講了很多鶴拳很厲害的話,但是感覺他是把鶴拳當成假想敵在研究。他們這種自以為高級的外省人,很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自豪,看到他們認為低級的台灣人也有很不錯的東西,甚至某些地方比自己的還好的時候,那個心態啊!


現在雖然已經不是古時候了,不過最近門內遇到一些事,只能說有些人或拳種對鶴拳是有很深敵意的,有可能深藏不露,大家遇到還是要有防人之心。


2024年3月10日 星期日

鶴拳與臺灣的因緣


原發表於https://ntucmac.blogspot.com/2023/12/blog-post_25.html


鶴拳原出自福建南少林,南少林及方七娘皆反清一派,故其徒眾多入明鄭軍中。鶴拳最晚在明鄭時期即已入臺,鶴拳古書亦有記七娘有徒白戒者,隨明鄭入臺,至施琅受鄭氏之降後,方與之回中國,創寸勁節力,為後五虎之師。而隨明鄭來台者亦有勤習堂系統,觀其拳技,亦與鶴拳相近,蓋南少林五拳,理路均有相通之故。


施琅本人的武技屬何家何派,目前缺少資料,但白戒入臺四十年後還會想把他找回來,不知道施琅跟鶴拳是何關係?但是施琅本人加入明鄭開始,大小戰役,出生入死,冷兵器的造詣是不錯的。


施琅指陳惠州多海盜,遂使清朝不許廣東人遷台,施琅只讓福建人遷台,遂使台灣成為閩裔移民之地。所以在有清一代,皆是閩人遷台,能入台傳播的武術,也就只有福建的武術。台灣歷史上應該有達尊、太祖、羅漢、行者及鶴拳傳入,在台互相影響,遂有羅漢化鶴、太祖鶴…等等,在台灣鄉間傳播。蓋清朝並無保障治安之能力,各地械鬥不斷,原漢之間亦大小衝突不斷,不學武術根本無法自保。稍有錢者,開墾土地之外,亦需聘請武師護院,故台灣自古為武風鼎盛之地。


日治之後,傳入台灣之武術亦皆以福建鶴拳為主,食鶴蕊師、台中張常球、虎尾林國仲、阿鳳師皆其中有名者。蓋清朝並無國民教育,會講北京官話者甚少,日本亦不可能在台灣推廣北京話。所以他省之拳師與台灣人言語不通,入台亦難教學,唯福建武術家言語相通,入台教學較無障礙。


直到國民政府遷臺,帶來大批各省人員,才改變鶴拳等閩系武術在台獨大的地位。而目前鶴拳各脈相對於其它武術,是處在比較低調的地位,多半在廟會之時可見到打一二套,平時公園則甚為少見,傳承不易恐有失傳之虞。然鶴拳本出於南少林,三戰之法亦為正傳,影響之廣及於東灜,若吾人任其勢微,恐有愧於先賢。


且諸家拳術,入台尚淺,仍需奉中國為宗主國,唯有鶴拳,入台已逾四百年,歷史傳承悠久,中國因文革之亂,真傳已廢,我自可依四百年之歷史自為宗主國,不必奉中國為宗主也。蓋日本空手道亦源於鶴拳,可曾奉鶴拳為宗主乎?


故鶴拳傳入台灣,乃歷史之必然,而在台灣發展傳承鶴拳,則我輩之使命!

2024年2月24日 星期六

天根力、地根力與阿根廷探戈


 武術上常講地根力,但也是有天根力啦!從上面下來的是天根力,從下面上去的是地根力,鶴拳講二氣交蒸力,就是這二力在身中交匯。


要比較清楚看這二種力,可以看阿根廷探戈,男生主要是練地根力,從腳上來,在胸口傳給女生。女生主要練天根力,從胸口接進來,傳到腳上。把這二種力合在身上一起練,就是鶴拳的二氣交蒸力了。


不過練阿根廷探戈會比練拳開心很多啦!哈哈哈!

2024年2月23日 星期五

鶴拳與錦衣衛?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76960?utm_source=www&utm_medium=share&utm_content=copy&utm_campaign=product&utm_term=0010976960


這本小說的作者是說鶴拳是由錦衣衛因南明退守福建,而在福建由方姓錦衣衛流出。而錦衣衛的功夫由來是劉伯溫為了保護朱元璋而請來的高手組成錦衣衛而傳下。錦衣衛的功夫是為了保護皇帝,又在宮中發展了二三百年,明代民間也沒有流傳,當然是非常高明的。而元朝太短,沒有文化累積的時間,所以我這樣推論,如果小說所言為真,鶴拳的源流來自唐宋…。


武術史是很缺乏可信度夠高的史料的,所以我也很難說他這樣講對還是不對,如果有史料佐証會比較清楚,不過也是有幾分道理啦!鶴拳跟其它傳統武術是有很大的不同,入手處也很不一樣,練過就知道,也是有可能是古武術保存下來。其實目前流行的中國武術,很多都有受到回民教門武術的影響,尤其是北方武術的部分,跟唐宋的武術傳承可能還是有不同,這可能是南宋到元朝之後,蒙古人當政,漢人南遷而回族遷入改變了黃河以北的武術生態有關。明朝槍法三家,馬家與沙家就是出自回族,形意、心意六合、八極原本也是出自回族,我以前練過韓門北派長拳,其實招式套路跟回族的查拳也大同小異。


不過書中講鶴拳是只有練地根力,而錦衣衛的傳承還有練天根力,這個我不太認同。方七娘拳詩講二氣交蒸力,要引天根力及地根力入身,不是只有地根力啦!


不過作者的意識型態還是比較偏中國的,凡是宣揚唐詩宋詞之美的我都會特別小心,這些人常挾帶統戰私料。唐詩宋詞是不錯,但是沒有辦法彌補中國兩千年專制的錯誤與醜陋,要先深刻反省才能談唐詩宋詞之美,不然俄羅斯美術音樂也好棒棒,不過俄羅斯帝國就…。

2024年2月20日 星期二

轉貼台大鶴法研究社112-2的招生資訊








本社創立於112/12,傳授虎尾二高一系縱鶴拳,聘請技藝指導老師王宗源亦為台大本校畢業學長同時也是家長,向洪宗基老師學拳超過二十年,取得武術B級教練資格。縱鶴拳創於清代方徽石祖師,系以開發發勁能力為主,養生健身之餘亦可防身應敵,招法簡要內含深奧哲理,適合現代人練習。本社屬台大社團招收社員包含三種身份1、台大在學學生(包含大學、研究所、博士班、EMBA,不含台大幼稚園) 社費一學期600元 
本社112-2學期社課時間為週四上午9-11點,地點為鹿鳴堂外側簷廊。
社費請於社團博覽會或社團課時以現金當面繳交,完成社費繳收方為入社,並隨附講義一冊
本社網路聯結:
e-mail: ntucmac@gmail.com

2024年2月8日 星期四

古琴中的武藝

 


以下內容可能純屬唬爛,不過如果有人從裡面練成不世之絕學,記得包個紅包給我…呵呵呵!


話說金庸大師當年得到一本藏著武功的琴譜,上面寫著:欲練神功,必先自宮(調練起)。因為古書字跡有損,所以金庸大師只看到欲練神功,必先自宮…,後面這個自(黃鐘)宮調練起他就沒看到了。金大師也看不出琴譜中有什麼武功,所以就把這個故事衍生成葵花寶典與笑傲江湖曲兩個支線。


其實我們如果從武術的觀點,解構彈琴的動作,以右手而言,勾抹這些比較像武術中的伏手或撈手,挑剔這些就比較像武術中的發勁出手。以鶴拳的進馬撈手來看,勾抹就像撈手,挑剔就像發勁。我們如果用這樣的觀點,勾抹同時身體做撈手的準備,挑剔同時做發勁的準備,命門迫腰,這樣彈起來是不是有點像在練拳,我們可以借用練琴來調整內在與外在是否能同步,那就可以藉琴練武了。


我初步這樣彈,好像聲音比較大聲,考慮管平湖不留指甲的彈法是否比較適合,畢竟有練武的都不太適合留指甲,不然一動手很容易受傷斷裂。左手應該也有關係,但是右手比較重要,我慢慢研究,有新的心得再更新。


我是想說清初比如枯木禪師這些也是反清復明的琴家,如果琴中可以藏武,是不是可以跟台灣的白戒或福建方七娘有什麼交及,或是朱舜水這些赴日的儒生藉琴藏武之類的…


開頭所放的是愔愔堂琴譜的仙翁操版本二,彈起來有鶴拳四步牽打的味道,先一個長的勁再一個短的勁。

2024年1月4日 星期四

論水肢



水肢乃縱鶴肢手之母,第一可練換勁,第二可練膜,第三可以合三戰之氣法。


拳有換勁之說,蓋欲化手力於身力,換後天回先天也。縱鶴三寶聚會、水肢、三戰皆可訓練換勁,不過水肢是動勢,外面比較容易檢視。水肢常常要花一到三年練,不是水肢難練,實在是舊習難除。可能要誠意正心,時時檢視自己每一下是否有用力,是否有不順,再有老師幫忙看,會比較快。


水肢手下來要擊腹,久練有易筋經膜論練膜之效,勤練筋膜騰起至脅下,可有一定抗擊之能力。


水肢最後是要合三戰氣法的,不是只有外型,可是這個要練鬆練對了再說了。


水肢臨敵主要是練身能造勢,勢造出來,自然我順人背,敵應手而出,所謂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不過你至少要先把自己的手練到無心以出岫,才有辦法讓別人不知不覺飛出去。


水肢拳論:這個自己寫的,用文言筆法,不是古人寫的喔!

孫子曰:「轉圜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故水手起浪,非力也,勢也。大勢所加,敵應手而仆者,勢也,非力也。故水肢乃以身造勢,以勢攻敵,非力也,非手也,乃至波浪諸法,亦復如是。造勢之法,約有水火風三路,然須以風路脊椎練起,火侯功至,再由師長點化轉入火路水路。

莊子曰:「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蓋脊椎乃一身筋骨之主,鍜鍊筋骨非由此入手,否則一身功力無有基礎,如同水中撈月,終為夢幻空花。習者宜朝夕勤練,論年不論月,練養同步,終期有功。

2023年12月31日 星期日

看論語大學學功夫

 


看拳術古書,總是要人身正,白鶴拳家正法之衛身秘要有七娘曰:拳要一身五肢歸於端正。蓋論語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書生之見,皆以為是講品德正直,其實身骨能練到端正,節節貫串,本身就是一項功夫。身正之人遇到身不正之人,一交手,身不正之人的身體自動就會被身正之人控制,甚至擊潰。蓋民之望治久矣,一遇到有德之人,身體就會不聽原主人的話,想被身正之人同化。所以你身正,連別人的身體都會聽你的話,這個就是功體。身不正,連自己的身體都會控制不住。


大學有一段: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這個心不正,身體會歪掉,是真的喔!不是講講而已。因為心太不正,平常用力習慣就會有偏差,用久身體就會慢慢歪掉,心愈歪身體就愈歪。


所以我們練拳要把身體練正,首先就要心正,所以講武德為先嘛!大秘訣論語大學都跟你說了喔!所以要讀書喔!

2023年12月14日 星期四

諸鶴源流論



南少林五拳,達尊太祖行者羅漢以至於鶴,實則皆鶴也。而鶴有飛鳴宿食之異,皆本於二氣交蒸力與三戰功法,無此則非鶴也。故諸鶴體同而用殊,蓋傳承秉賦偏好之異也。雖有多門,實則一體,如波濤各異而皆水也,亦如禪門五宗,不離拈花之旨。故於諸鶴,通一門可窺其它,嚐一味可知全貌。是以本社以縱鶴為宗,而飛鳴宿食之義,亦在其中矣!


而七娘拳祖,二氣交蒸三戰之法,從何而來?余觀內功四經,內功經暗合三戰之法。又有二三門同之句,門乃南方慣用之語。又有尻尾升氣及尻尾單憑之語,尻尾亦閩南多用之語。觀其義亦合今傳下之鶴拳諸論,以平正為功,不走奇險之路。內功四經出自內功真傳,乃清初覆舟中所得,書中記出自貞觀二年。古本已軼,姑且信之。則鶴法出自於唐宋之法乎?


蓋金宋元之際,衣冠南來,則中原正法,遺於閩南之地,雖僅憑草蛇灰線,不足為據,然宋儒朱熹、道家南宗白玉蟾具在閩,蓋中原已亡,正傳在閩,亦不無可能。以上推論,不敢說為真,尚待史家剝幽探微,推敲實證之。

2023年12月7日 星期四

武術之用





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世世以洴澼洸為事。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聚族而謀曰:「我世世為洴澼洸,不過數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請與之。」客得之,以說吳王。越有難,吳王使之將。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
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於洴澼洸,則所用之異也。(莊子)


武術在現代,你說直接上場和人幹架,或是遇到危險防身,這個直接的功能當然還是有的,只是機會不是那麼大。這也是不得已才如此用,原則上不鼓勵,畢竟風險高,遇到持刀或槍的基本上沒有勝算,除非你手上也有刀或槍的。我自己真的打架,也就是和我岳父的狗狗打過一次而己,好在沒被咬到,之後我就不跟那隻狗狗玩了,應該就不用再跟狗狗打架了。不過我看診是常常看到病人被自己養的毛小孩修理,感覺學點武術還是有幫助。


我個人是覺得我天天在用武術上的道理。九把刀說人生就是一場接一場的戰鬥,看診也是差不多,看一個病人就像接一次手,要用最精簡的方法了解病人的來龍去脈,雖然不是用手打架,但是是在意念中戰鬥。病人一進診間就要看著他的樣態表現,講什麼,說什麼,而我用什麼話來接引或切入,再來做什麼檢查來確認,開出什麼藥來應對他的症狀,其實也是一場又一場的戰鬥。病人很多的時候就要默唸一代宗師的名句:寧在一思進,莫在一思停。或是唸心意六合拳的:六合相聚人難躲,遇敵好似火燒身…來加快節奏。很累的時候就要唸鶴拳的缷胛回胸,明星束肋神貫頂來堅持住三戰的架子,看診談生意或應敵,架子都很重要,不是只有打架才需要架子。


武術在進入熱武器時代之後,一代代的武術人為武術找了很多出路。比如李小龍就開創了功夫電影這條路,只是能當上電影明星的畢竟是極少數的人。有人在現代擂台上努力,目前看起來是巴西柔術比較成功,其它的武術還在努力中。當然還有很多亂搞的,比如閃電連五鞭之類的,就不在討論範圍了。


武術的應用我比較偏向周星馳所說的:功夫是適合男女老幼地,打打殺殺,是大家對它的誤解。功夫更加是一種藝術,一種不屈的精神,所以一直以來我都在找方法,想將功夫重新包裝起來,使得你們這種升斗小民可以對功夫有更深一層的了解。


武術其實是一種修養,你要把拳意背上身,比如練形意拳就天天把形意拳的八須九要背在身上,如君子終日行不離錙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然後你可以發現一些百姓日用而不知之用在你身上發生,然後你可以得證武術是天天要用的,不是打架才要用。平常你用不上,真的遇到危險你也用不上,要時時刻刻,念茲在茲才行。


武術也可以做為修道的前行,免得平日高坐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每日高談道德,身上沒功夫,臨危卻用不上。大學有云:富潤屋,德潤身。這個身不潤,那德就很難說了。身心是要交相勘驗的,身上不起反應,那練對練不對就很難說了。練武是堅固身體,把修道的基礎打好,這個達摩祖師的原意就是如此,不是真叫你打打殺殺喔!


所以我個人認為武術是人人用的上,不用當電影明星,不用當MMA選手,都用的上。用在自己的身心修養上,用在日日上班決策上,用在跟房仲討價還價判斷購屋上。武道之用大矣哉!


另外廣告一下,學鶴拳比其它武術額外的好處是可以順便學台語。鶴拳創於福建,流傳於閩台之間,幾百年就是用台語傳承。清朝沒有國民義務教育,所以除了當官的會講北京官話之外,其它人就只會講台語了。鶴拳就是用台語講比較順的拳種,當然也是可以對應中文字啦!只是國語用字習慣不同,很多講法用現在的國語去講就是怪怪的。台語的用字習慣可能比較偏古文的用法,比如說走意思是跑,行才是走之類的。我也是練了鶴拳之後,台語才輪轉起來,台語還是需要載體才能復興,台灣要多推廣鶴拳。

2023年11月2日 星期四

台派歷史武俠新路





 有時看功夫電影,總覺得很替台灣可惜。香港把自己廣東的武術家捧很高,像黃飛鴻拍了一大堆,還拍黃飛鴻跑到美國去,不管史實隨便鬼扯。葉問也是拍了一大堆,符合史實的地方有多少?大部分都是編劇再創作出來的劇情,其實黃葉二人在武術史上地位如何?畢竟皆是以傳承為主的老師,並非開派的一代宗師。


台灣曾經有一位創寸勁節力開永春白鶴後五虎的明師,名為白戒,方七娘的弟子隨明鄭在台四十年,施琅來台灣之後,特別要帶他回中國回傳永春白鶴,論在武術史上的地位,該要高於許多人吧!


早期到台灣姓白的,大多來自福建安溪,多以種茶為生,不知道白戒是否為安溪人?但白戒的功夫為方七娘及曾四所傳,方七娘又為反清復明的少林一脈,可能就派白戒追隨鄭成功來台。要寫武俠的話,這邊就可以有很多題材,比如白戒是否有和荷蘭人交手,與清兵交手,與施琅的交情,或與施琅師門的關係,施琅是福建晉江人,與安溪也不遠,施琅的武功路數,可能也是鶴拳系統。明朝名將俞大猷亦是晉江人,也是高手,著有劍經一書,感覺有混合中日武術,或者也在晉江傳下武功,也有可能施琅是這個系統的。


而白戒到台灣之後,是否有跟原住民交手,鄭家反清復明,是否會派白戒出使琉球或日本。琉球上明朝是有留一支人,又本是明朝藩屬,琉球的空手道又與鶴拳相關,白戒到琉球上又會發生什麼事?日本與明朝在萬曆年間於朝鮮打了一場大仗,大概不會想反清復明。但是鄭家本就與日本有生意往來,派高手押船去日本也很合理,宮本武藏去逝於崇禎未年,所以大概遇不到了,不過跟柳生新陰流交手也是有可能的啊!


台灣往南菲律賓印尼群島本海盜嘯聚之所,又有荷蘭、英國的勢力。鄭家本聯英制荷的精神介入其中,是不是可以以白戒為主角拍一場神鬼奇航之類的。菲律賓傳統武術也是有鶴拳的身影,這之中也有文章可以作。


白戒為傳統武術家最早接觸洋槍洋炮的一批,之中擦出什麼火花?或是像末代武士電影,或是另有其它感想?我也可以創作說白戒的寸勁節力就是觀摩槍炮擊發原理而開創的,這樣好像也不錯。


總之我覺得白戒光生平的軌跡就可以與許多勢力發生火花,雖然在台灣的四十年沒有很多文字紀錄,但是想像他奉鄭氏的命令前往日本、琉球、菲律賓、印尼,周旋於英、荷、西班牙的勢力之間,身負傳統絕學,面對現代火炮與海戰,是不是很能塑造出波濤壯闊的一個時代身影呢?


不知道有沒有會寫小說的,能深入研究,把白戒的故事發展出來,不要讓香港人專美於前。





2023年10月10日 星期二

鶴拳是象形拳嗎?

 





鶴拳,從名稱上來看應該是象形拳。不過跟其它的象形拳,比如螳螂、猴、洪拳中的五形十形比起來,實在象形度不高。至少洪拳鶴就比福建的鶴拳象形的多了。


我個人有個想法,就是鶴拳的象形不是象動物的鶴,而是象小週天圖。小週天運行圖如果重氣海丹田發勁,加上脊椎及腦袋泥丸宮,看起來不就是鶴!如果從這個想法切入,就可以得到鶴拳的修練方法,與道家小週天功高度相關的結論。這個我也是練三戰,練來練去才想到,這個意念的運行路線,不就是一隻鶴阿!


所以鶴拳雖出自南少林,但一開始就有很重的道家修練法的痕跡,也可以說是一種佛道合流的佐証。福建這個地方,自古也是有很深的道家傳統的,南宋時道家南宗五祖白玉蟾即在武夷山講道,一時從學者眾,所以福建這個地方發展出來的武術,受到道家的影響,也是很自然的。


當然,鶴拳還是有像動物鶴的地方,比如說飛鳴宿食之類的,但是飛鳴宿食本是一家,發勁皆以拳譜上之陰陽交蒸力為宗,並無他法。陰陽交蒸力,本質上即是藉小週天發勁,即是鶴法。若無此法,徒於外型學鶴,未免有徒具外型,難稱鶴法!


所以我認為鶴拳所象之形,為小週天路線之形,即三戰之內涵,為鶴拳核心中的核心。外在鶴的形態,有時為後世所加,未必是初始的形態,或是附會而衍其意而來也不一定。

2023年9月13日 星期三

臺灣白鶴拳傳承錄的問題

這本書是台中二高系統的人寫的,書中堅持林國仲1910-1913於臺灣拜張常球為師,只學三年就出師變高手。然後說沒有方永蒼此人,所以按照書中所言,虎尾二高師只向阿娥師學73天,向台中二高學三年,就可以變這麼厲害,大家都不敢找他挑戰。那為何向張常球學拳超過三年的人那麼多,功夫卻大大不如虎尾二高呢?難不成張常球教林國仲比教自己兒子還認真,這真的很不合理。我是認為林國仲再入茶山深造這事應該是有的。方永蒼或者是方永祥,只是福州口音之異造成誤譯,但這也只是推測罷了。

書中亦有提到,阿鳳師遊臺灣時,虎尾二高師有隨同陪伴,所以國仲師與方家應合習是相熟。主要是縱鶴拳這個你說學個三年就變一代高手,這真的不太可能,按常理講,國仲師再入方家,力練十年變高手,這比較合理吧!

方家目前主張無方永蒼此人,之前林英明去中國時怎麼不講,林掌門人去逝才來講。我是猜測方家自己也有主支脈之爭啦!文革時功夫都被革光光了,如果沒有掌門人回傳套路回去,可能只剩三戰了,現在反而要打擊虎尾一脈,以維持自己正統地位。

另外作者講說方世培改狗駿身為雞之類的,只有張常球所傳的拳譜才是真的世培公正傳云云。我是認為狗或雞這類文字,其內涵並無大異,功夫有沒有上身比較重要,徒於文字口舌之爭,對功夫本身意義不大。

書中還把陳明崙歸入台中白鶴一脈,真是太離譜了,陳明崙的架子是比較接近虎尾一脈還是台中白鶴拳一脈,這個有眼睛都會分辨吧!寫書只顧文字爭論,也要打開眼睛看一下陳明崙的架子跟台中二高的傳人差距有多大吧!唬爛也不能閉眼亂屁吧!


新史料:民初大陸手抄本即有縱鶴拳術之語,更証此書作者言縱鶴拳為虎尾二高師自創,大陸沒有縱鶴這個說法,只稱為駿鶴或宗鶴之言為胡說八道。蓋此人存心不良,不努力練拳,體求前輩拳意,專造文字,揚己抑人,為拳中之敗類也。林琴南技擊餘聞就有寫其法名為縱鶴,這個作者硬說林琴南是聽錯寫錯,試想,林為民初之翻譯大家,翻譯最講求用字精準,這個作者惡意不用這條材料,現在出土的手抄本打臉了吧!此書作者賴仲奎,用心險惡,欺師滅祖,連方徽石祖師創縱鶴都敢亂寫,必須在此證重警告之。


2023年6月26日 星期一

推手的力學觀

 以下是結合洪宗基老師的教學與我淺薄的力學知識,嘗試解釋推手在力學上的奧秘,主要是偏接與化方面,發勁的力學又是另一個課題了。


推手在應對對手攻擊,首先對手一定會對你輸入一個力量,如何轉化這個力量或能量,就是防守方的課題。

被對方推,大概會產生三種狀態:

最簡單的,就是用結構去接力,就像你去推牆壁,牆壁什麼事也不做,就完全用結構吞掉你的力量。不過一般兩人較技,實力大概不會差這麼多,所以用結構接力,大概只能接一定的百分比,沒辦法完全如此。

第二招,就是最重要的,也就是把對方輸入的能量轉化為角動量的形式。角動量會造成物體轉動,但是不會造成位移,也就不會讓對方把你打出去的意圖得逞。但是如果單純的轉成角動量,不是會讓自己被對方打成陀螺,這樣也很奇怪說。這個就要用上洪老師講的內外對轉,也就是被推的地方表面順著對方產生角動量,其它地方逆轉,產生負角動量,讓我們自己的身體總角動量保持在0的位置,對方的攻擊就會失效。比如說我75公斤,放5公斤的肉給對方瞬間推7度,那我剩下70公斤的肉只要瞬間逆轉半度就可以抵消對手對我產生的角動量,我身上的總角動量還是0的狀態。這個方法的困難點在於不能給對方推中質心,功夫好壞就在這裡,即使對方明明推在你胸骨上,你還是能切出一塊非質心給他推,用有質心的這塊做逆轉,這個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的功夫就是我們要練的。可能原本心像芒果心這麼粗,隨便就被打到,要練到像水中月,讓對方看的到摸不到,這就是功夫了。

第三招,就是被推中質心,產生動量,被對方打出去,這個大家都會,就不用再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