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輩練拳之外也喜歡看武俠小說,或是玄幻小說,有一個龍印戰神的網路小說,裡面講到一個鎮龍椿,是小說中最厲害的仙武之技的入門總綱,我看和我們三戰很像。
作者有沒有練拳,我是不知道,但寫的這個,真的跟三戰很像。其實鶴拳與佛法大有關係,是不是仙武在凡間的流傳,也說不定喔!
我輩練拳之外也喜歡看武俠小說,或是玄幻小說,有一個龍印戰神的網路小說,裡面講到一個鎮龍椿,是小說中最厲害的仙武之技的入門總綱,我看和我們三戰很像。
颱風天帶小朋友寫書法,愈來愈覺得書法跟武術很有關。以我的心得,縱鶴水肢是有篆書筆意,勁皆走身中,純用中鋒,即李斯古法玉箸篆之象,也不是後來趙之謙的那種篆書。許多人的水肢尾勁帶比較多橫勁,如隸書之波磔,我是覺得頂多可以帶如漢初那種隸書順順的波磔,或是竹簡隸書那種波磔,若是成熟期隸書那種先提再按的,是為一抖,會把勁抖斷,功夫就不對了。
如果從書法的發展來看,我大膽假設,先秦至秦朝武學最高,漢初還不錯,東漢就弱了。至於魏晉以至於唐的書法,可能就不是純用拳勁,隨著鐵器普及,乃混入刀劍利器之法,就又是另一番風貌了。
這個有點像做麵點,一開始就是先搓一個大麵條,要先揉到出筋,然後才決定用刀削做刀削麵還是麵疙搭,還是削下來打平做餃子皮。
上面圖中那本書的作者也覺得現代學書法,應該從篆書開始,再慢慢加入筆法,轉成隸楷行草,而不是一開始就楷法。可憐我們這一代,學校都是永字八法啟蒙,一開始就被法迷了。
大學時曾經杜忠誥老師有去十方禪林上了一期書法,我剛好有去上。大概整期都在懸腕抬肘,畫各種線條,沒有教什麼筆法,也沒寫字,老師的意思是這個有了,才有然後。不過杜老師就只去上了這一期,我也就只同他學了這一期,至少在每天鬼畫符中,手能懸空寫字了。
我們鶴拳一入門要練水肢,大概也是這個意思,這個勁要練到從湧泉走到勞宮這麼長,練到身體出筋才行,不然就沒有然後了。有了這個長勁之後,再看情況截成短勁、寸勁,或轉橫轉斜。如果沒有這個長勁的基礎,大概其它都是瞎搞瞎忙,臨敵用不上來。
不過教書法如果教小朋友這個,可能家長不太願意付錢去學個鬼畫符,還是教他們永字八法,寫寫漂亮的楷法,讓家長付錢甘願些,畢竟不要跟錢過不去…呵呵呵!
我是覺得如果國樂所謂的創新,就是移植西樂過來,這個所謂的創新是很有問題的,除非移植過來能比西樂原版的更好…,如果比西樂差,那這個移植就沒什麼價值。
其實傳統音樂應該有自己的路要走,硬走西樂的道路,其實是不明白自己道路的表現。就像以油畫的標準要求水墨畫一樣,任何一位水墨畫家都不會有這種想法,不過現代國樂的高層卻以移植西樂為風潮,只能說他們可能已經遺失傳統,或者是沒有認真讀古書,不知道自己的方向。
音樂大概可以分成娛樂性的面向,與功能性的面向。娛樂性的面向就是要讓你聽完感官上覺得很好聽的,適合面對群眾的。功能性的面向比如說強調有醫療效果,彈給少數特定受眾,或是修身養性,是彈給自己聽不是彈給群眾聽的,或是強調人神溝通,用在國家或宗教祭典的。傳統音樂如果以古琴或南管這類古時候的雅樂來看,與其說其是娛樂,不如說他的功能性是更重要的。當然這二者並不相斥,只是有時候還是有主次之分。
不過如果追溯中國早期音樂發展的歷史,音樂,或者以國家或王權推動的音樂是以人神溝通或祭祀用音樂為主。古時候沒有中產階級,普通民眾大概就自由發展民間音樂,但是沒有官方記錄。真正有錢有閒聽音樂的,大概也只有少數貴族階級,所以這些貴族階級想聽什麼,就會大大影響音樂的發展方向。古時商周時期是一個很重鬼神與祭祀的時代,如果你是一個古時候的樂師,與其彈很悅耳的曲目,讓大家很開心,不如彈號稱有人神溝通功能的音樂跟大祭師一起賺錢,地位也比較高,貴族不敢賴帳。到了漢魏,貴族喜歡修仙,與其彈好聽的曲目,不如往音樂治療輔助修心上發展,比較合乎貴族的喜好,比如現代的缽頌這一類。當然西方一開始也是以人神溝通、祭祀音樂為主,再來教會的音樂,大概十六世紀中產階級興起,音樂才轉向群眾。但是這裡要注意一點,就是西樂在轉向群眾的時候,配合科技的進展,在這段時期樂器的改造是非常大的,從古代大鍵琴到現代鋼琴,從古提琴到現代的提琴,所以不只音樂內容轉向,樂器也大大轉向。而中國樂器是沒有這個硬體上的轉向,大致是古時候沿用到現代,所以你硬要走西樂的路,技術上就沒有辦法達成,各種樂器性能合不太起來。
所以古琴曲中可以找到很一些跟人神溝通或修仙有關的曲子,我個人研究古琴的演奏或者可以配合拳意的練習,我個人是認為身正是最重要又最基礎的,然後手力接上身力,裡面再走拳意,或者古琴某種程度是拿來練功的,不只是拿來彈好聽的。而南管我聽起來感覺有受到佛教梵唱或持咒的影響,我個人認為拿來練氣很棒,有些地方有似於武術中的虎豹雷音的訓練,拿來當純音樂欣賞就不是那麼好聽。所以我個人認為傳統音樂適合走功能性的方向,就是拿來練功,當然還是可以有娛樂性,只是不太可能做到像目前西方音樂這樣,也不需要到這樣啦!
古時候中國帝制太久了,沒有一個富裕的社會,就很難產生面向群眾的音樂。當音樂只能面向貴族,那貴族在想什麼就很重要了。古時候大部分的人是沒有人身自由的,務農要很大量的人力,忙完大概也沒有精神聽音樂了,古時候也沒有cd或串流,聽音樂是要人現場演奏的,大部分的人是聽不起的。能有錢有閒聽音樂的,大概只有金字塔頂端的這些人,古代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的興趣,就是修仙,像蘇東坡、黃庭堅,這些都或佛或道,而皇帝痴迷修仙就更多了,如果現代人重生古代,大概也會只想修仙飛昇,逃回現代,畢竟沒有電沒有網路沒有自來水沒有瓦斯的日子實在太難過了,女生都臭哄哄,沒辦法天天洗澡,就算當皇帝也不能看youtube追劇,實在太苦了啊!
所以音樂走向人神溝通或是轉向輔助修練的功能,服務貴族階層,或者會比娛樂大眾有搞頭,中國古代音樂的走向大概就這樣過了二千年。
我是相信中國的音樂在修練上有一些洞見啦!或者在這條路上再走下去,配合道功研究之類的也是一條路,南管唱這個練氣配合唸經持咒應該也有幫助。如果硬要轉向大眾娛樂,可能會遺失之前研究的成果,雖然目前也已經遺失,但還有接續的可能。如果真要轉成現代樂團的型式,可能還有一些樂器改良的研究要做,這個就牽涉太多,要樂器專家才有辦法。
我是相信國樂高層知道一味移植西樂不是條好路,但是把國樂帶往小眾功能性音樂可能市場不足以支撐目前的從業人口。好在我是業餘愛好者,就可以自由發想,呵呵呵!
我的感覺是他用春秋筆法,對於鶴拳明褒暗貶,不知道鶴拳何處得罪於他,要如此下暗手?對於其它拳種,比如八卦、詠春、八極、螳螂、心意六合,那都是只有好話,那鶴拳就不是這樣了,明面說好話,暗裡摻沙子了。
首先遇見鶴拳,就在林森北路,是黑道在練的,先貶了一個身價。再來說台灣最具代表性的拳種是鶴拳,不過從南到北沒有看到練比較好的,除了最佩服的陳明崙老師,可惜已經死了,這是什麼味道?再來又說鶴拳是明朝大內流出,不過還有天根力的練法,鶴拳不會,他會,就這個生生功?方七娘拳詩本就講二氣交蒸力,本來就是天地合氣,怎就沒有天根力了,就他老衲會?還有三戰那三塊骨頭,這個我問過洪老師,他那就不全對,就這樣。最後小說中國安局這個谷二少說是鶴拳高手,這個姓什麼不好,講姓谷,這個國安局姓谷的就是谷正文這一幫冷血罪犯,練鶴拳的那個時代怎麼可能姓谷,姓蔡還差不多一點,把這種很讓人聯想到殺台灣人的罪犯的姓氏,套在內在應該是台灣人的角色身上,不知是何居心?
還有流與離之島下冊128頁,講生生功這個太囉嗦,講白了是在動量守恒前題之下,身體的動能與位能反覆平衡造成的狀態。講錢的話就是資產抵押產生資金與負債,彼此相互轉換,其實最後清算都是零,無所從來亦無所從去,好處是不用額外投入能量,動能位能彼此換來換去,所以作者說是生生功,其實就是佛法,真空生妙有之意,鶴拳也是會,不是你老衲獨門的。
老衲這個書翻來翻去,很不想這麼說,但又不得不這麼說,他是真的很外省,很中國,他就是一個中國人,但我也承認他在武術是內行的。也是他是內行人,從他字裡行間流出對鶴拳的這個味道啊,就不得不讓人對他上心。老衲這個啊!雖然講了很多鶴拳很厲害的話,但是感覺他是把鶴拳當成假想敵在研究。他們這種自以為高級的外省人,很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自豪,看到他們認為低級的台灣人也有很不錯的東西,甚至某些地方比自己的還好的時候,那個心態啊!
現在雖然已經不是古時候了,不過最近門內遇到一些事,只能說有些人或拳種對鶴拳是有很深敵意的,有可能深藏不露,大家遇到還是要有防人之心。
這個抗老化好像很熱門,其實我覺得最重要的就是把生活過好,這個最重要。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工作,好好運動,這四個是大法,如果行有餘力,再加上好好練功。其它醫學上的一些抗老化方法,個人認為是小法啦!如果大法沒有,去花錢搞一些小法也是沒有大用。只是大法要搞好,也是要福德智慧,有捨才有得啦!要練功也是要福德智慧,不然也很難教,或是教了也不練,大家都累…,所以還是要多做好事,多讀書,累積福德智慧資糧。
畫畫有用頭腦畫跟用心畫,有時太有時間,認真慢慢畫,仔細謀篇佈局,反而陷入局部思考,不如急就章隨手畫一畫。
主要的問題是客觀的實體,跟眼睛看到的,以及腦海中呈現的未必是一樣的,繪畫到底應該呈現的是哪一種層次的真實是需要思考的。
我個人是認為應該要呈現腦海中的真實,但也不是想像出來的,是看到外景,尚未起分別心的那個,要突破視覺或是大腦皮層的限制啦!比喻來講就是要突破後天思維,用先天智慧來畫,所謂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要畫喜怒哀樂之未發的那個。
只是方法上,好像要畫很快,讓腦筋來不及想,就直覺畫出來,比較接近這個。或是像古人要喝酒,來個狂草,可能也是要避開思維的心,想達到直抒本心的境界吧!不過開車不能喝酒,酒喝多會變笨,所以還是不喝吧!
當然,最好是隨時在這個境界中,就不用再尋尋覓覓了。
鶴拳原出自福建南少林,南少林及方七娘皆反清一派,故其徒眾多入明鄭軍中。鶴拳最晚在明鄭時期即已入臺,鶴拳古書亦有記七娘有徒白戒者,隨明鄭入臺,至施琅受鄭氏之降後,方與之回中國,創寸勁節力,為後五虎之師。而隨明鄭來台者亦有勤習堂系統,觀其拳技,亦與鶴拳相近,蓋南少林五拳,理路均有相通之故。
施琅本人的武技屬何家何派,目前缺少資料,但白戒入臺四十年後還會想把他找回來,不知道施琅跟鶴拳是何關係?但是施琅本人加入明鄭開始,大小戰役,出生入死,冷兵器的造詣是不錯的。
施琅指陳惠州多海盜,遂使清朝不許廣東人遷台,施琅只讓福建人遷台,遂使台灣成為閩裔移民之地。所以在有清一代,皆是閩人遷台,能入台傳播的武術,也就只有福建的武術。台灣歷史上應該有達尊、太祖、羅漢、行者及鶴拳傳入,在台互相影響,遂有羅漢化鶴、太祖鶴…等等,在台灣鄉間傳播。蓋清朝並無保障治安之能力,各地械鬥不斷,原漢之間亦大小衝突不斷,不學武術根本無法自保。稍有錢者,開墾土地之外,亦需聘請武師護院,故台灣自古為武風鼎盛之地。
日治之後,傳入台灣之武術亦皆以福建鶴拳為主,食鶴蕊師、台中張常球、虎尾林國仲、阿鳳師皆其中有名者。蓋清朝並無國民教育,會講北京官話者甚少,日本亦不可能在台灣推廣北京話。所以他省之拳師與台灣人言語不通,入台亦難教學,唯福建武術家言語相通,入台教學較無障礙。
直到國民政府遷臺,帶來大批各省人員,才改變鶴拳等閩系武術在台獨大的地位。而目前鶴拳各脈相對於其它武術,是處在比較低調的地位,多半在廟會之時可見到打一二套,平時公園則甚為少見,傳承不易恐有失傳之虞。然鶴拳本出於南少林,三戰之法亦為正傳,影響之廣及於東灜,若吾人任其勢微,恐有愧於先賢。
且諸家拳術,入台尚淺,仍需奉中國為宗主國,唯有鶴拳,入台已逾四百年,歷史傳承悠久,中國因文革之亂,真傳已廢,我自可依四百年之歷史自為宗主國,不必奉中國為宗主也。蓋日本空手道亦源於鶴拳,可曾奉鶴拳為宗主乎?
故鶴拳傳入台灣,乃歷史之必然,而在台灣發展傳承鶴拳,則我輩之使命!
要比較清楚看這二種力,可以看阿根廷探戈,男生主要是練地根力,從腳上來,在胸口傳給女生。女生主要練天根力,從胸口接進來,傳到腳上。把這二種力合在身上一起練,就是鶴拳的二氣交蒸力了。
不過練阿根廷探戈會比練拳開心很多啦!哈哈哈!
這本小說的作者是說鶴拳是由錦衣衛因南明退守福建,而在福建由方姓錦衣衛流出。而錦衣衛的功夫由來是劉伯溫為了保護朱元璋而請來的高手組成錦衣衛而傳下。錦衣衛的功夫是為了保護皇帝,又在宮中發展了二三百年,明代民間也沒有流傳,當然是非常高明的。而元朝太短,沒有文化累積的時間,所以我這樣推論,如果小說所言為真,鶴拳的源流來自唐宋…。
武術史是很缺乏可信度夠高的史料的,所以我也很難說他這樣講對還是不對,如果有史料佐証會比較清楚,不過也是有幾分道理啦!鶴拳跟其它傳統武術是有很大的不同,入手處也很不一樣,練過就知道,也是有可能是古武術保存下來。其實目前流行的中國武術,很多都有受到回民教門武術的影響,尤其是北方武術的部分,跟唐宋的武術傳承可能還是有不同,這可能是南宋到元朝之後,蒙古人當政,漢人南遷而回族遷入改變了黃河以北的武術生態有關。明朝槍法三家,馬家與沙家就是出自回族,形意、心意六合、八極原本也是出自回族,我以前練過韓門北派長拳,其實招式套路跟回族的查拳也大同小異。
不過書中講鶴拳是只有練地根力,而錦衣衛的傳承還有練天根力,這個我不太認同。方七娘拳詩講二氣交蒸力,要引天根力及地根力入身,不是只有地根力啦!
不過作者的意識型態還是比較偏中國的,凡是宣揚唐詩宋詞之美的我都會特別小心,這些人常挾帶統戰私料。唐詩宋詞是不錯,但是沒有辦法彌補中國兩千年專制的錯誤與醜陋,要先深刻反省才能談唐詩宋詞之美,不然俄羅斯美術音樂也好棒棒,不過俄羅斯帝國就…。
以下內容可能純屬唬爛,不過如果有人從裡面練成不世之絕學,記得包個紅包給我…呵呵呵!
話說金庸大師當年得到一本藏著武功的琴譜,上面寫著:欲練神功,必先自宮(調練起)。因為古書字跡有損,所以金庸大師只看到欲練神功,必先自宮…,後面這個自(黃鐘)宮調練起他就沒看到了。金大師也看不出琴譜中有什麼武功,所以就把這個故事衍生成葵花寶典與笑傲江湖曲兩個支線。
其實我們如果從武術的觀點,解構彈琴的動作,以右手而言,勾抹這些比較像武術中的伏手或撈手,挑剔這些就比較像武術中的發勁出手。以鶴拳的進馬撈手來看,勾抹就像撈手,挑剔就像發勁。我們如果用這樣的觀點,勾抹同時身體做撈手的準備,挑剔同時做發勁的準備,命門迫腰,這樣彈起來是不是有點像在練拳,我們可以借用練琴來調整內在與外在是否能同步,那就可以藉琴練武了。
我初步這樣彈,好像聲音比較大聲,考慮管平湖不留指甲的彈法是否比較適合,畢竟有練武的都不太適合留指甲,不然一動手很容易受傷斷裂。左手應該也有關係,但是右手比較重要,我慢慢研究,有新的心得再更新。
我是想說清初比如枯木禪師這些也是反清復明的琴家,如果琴中可以藏武,是不是可以跟台灣的白戒或福建方七娘有什麼交及,或是朱舜水這些赴日的儒生藉琴藏武之類的…
開頭所放的是愔愔堂琴譜的仙翁操版本二,彈起來有鶴拳四步牽打的味道,先一個長的勁再一個短的勁。
有一種說法叫做路徑依賴,就是你是靠什麼吃飯的,自然會因此型塑你的觀點。帝制時代的中國,尤其是唐代科舉取士之後,所有讀書人,天然都是正在吃皇帝飯或準備吃皇帝飯的人,所以潛意識中,皇帝就是這些人的老闆,這個奴性,也就深深種在讀書人心中,就算不講,也會隱隱散發出來。主要是你讀書寫字,要取得比較大的回報,在那個以皇帝為主的單極社會中,只有皇帝賞識才有機會。
所以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這個把皇帝比做太陽,跟爹親娘親不如毛主席親有沒有87分像?還是像北韓那個人民的太陽…不然就是致君堯舜上,再使庶民淳…這個第一句就錯,專制集權就是殘民以自養,這種政體怎麼可能有堯舜之德,那就八竿子打不著了。 不然就是沒官當,只能欲渡無舟楫,端居恥聖明,自嘆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了。
所以古文大家,大部分都是吃皇帝飯的,應該說都是全部都是靠皇帝賞飯吃的,所以其中隱藏的奴性就很值得探討了。像五代的馮道,這個比較忠於人民,不太忠於皇帝的,其實本來是符合孟子所說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皇帝老子氣在心裡,自己不方便講,畢竟亞聖還是有份量的。歐陽大官人做篇廉恥拿出來鞭打一頓,提出堅決擁護皇帝中心的領導,不然就是無恥,暗中幫皇帝老兒出口氣了,皇帝暗爽在心,下次升官發財,總是有歐陽老頭一份。等等如此不一而足,族繁不及備載,只能看到再說了!
要找比較不奴的,可能要找唐代之前的,帝王集權能力比較弱的時代,比如春秋戰國之類的,像孟老夫子還可以教訓諸侯一下。不然就是要找不吃皇帝飯的,比如佛道家的人物,奴性比較不會這麼重,或是陶潛這種有官也不當的,也比較沒有奴性。不過我們課本選書,你去看作者傳略,古文的作者幾乎都有官位,這裡面要找沒有奴性的就比較困難了。編課本的選材常常都不選佛道家的文章,講什麼宗教中立,但是中文在佛道中的文章才是真正精采的,六祖壇經、金剛經、靈源大道歌、呂祖百字銘…等等,都是文化的精華,取徑太窄只取文學作品,又不敢直批古文中的奴性,造成中國兩千年帝制之幽魂,在課本中漂蕩而無人加以滌蕩,是誰之過歟?
另外統戰講中國故事的人常常跟你講唐詩宋詞有多美,這個真善美,美放最後,如果真與善有問題,美也就不成立了。蔡元培這個要用美取代宗教,本來就是腦子有洞的思想。宗教是講第一義,這個在美發生之前,蔡想用形而下去取代形而上,也是錯的離譜。像俄國也有很美的文學,很美的繪畫跟很美的音樂,但是他們還是很爛的國家阿!
還有一派是用中國武術,不過好在毛澤東文革已經打爛了傳承,現在已經殘破,連小粉紅也不信,只剩閃電連五鞭在撐場面…。不過台灣的傳統武術界,據我觀察,仍有很深的奉中國為主的傾向,期望大家有點自信,自己建立自己的武術系統,向日本人看齊,不用做中國的小弟啦!
水肢乃縱鶴肢手之母,第一可練換勁,第二可練膜,第三可以合三戰之氣法。
拳有換勁之說,蓋欲化手力於身力,換後天回先天也。縱鶴三寶聚會、水肢、三戰皆可訓練換勁,不過水肢是動勢,外面比較容易檢視。水肢常常要花一到三年練,不是水肢難練,實在是舊習難除。可能要誠意正心,時時檢視自己每一下是否有用力,是否有不順,再有老師幫忙看,會比較快。
水肢手下來要擊腹,久練有易筋經膜論練膜之效,勤練筋膜騰起至脅下,可有一定抗擊之能力。
水肢最後是要合三戰氣法的,不是只有外型,可是這個要練鬆練對了再說了。
水肢臨敵主要是練身能造勢,勢造出來,自然我順人背,敵應手而出,所謂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不過你至少要先把自己的手練到無心以出岫,才有辦法讓別人不知不覺飛出去。
水肢拳論:這個自己寫的,用文言筆法,不是古人寫的喔!
孫子曰:「轉圜石於千仞之山者,勢也。」故水手起浪,非力也,勢也。大勢所加,敵應手而仆者,勢也,非力也。故水肢乃以身造勢,以勢攻敵,非力也,非手也,乃至波浪諸法,亦復如是。造勢之法,約有水火風三路,然須以風路脊椎練起,火侯功至,再由師長點化轉入火路水路。
莊子曰:「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蓋脊椎乃一身筋骨之主,鍜鍊筋骨非由此入手,否則一身功力無有基礎,如同水中撈月,終為夢幻空花。習者宜朝夕勤練,論年不論月,練養同步,終期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