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日 星期日

傳統音樂的未來奇想


近日看診遇到一位拉二胡的女生,說最近要考樂團,我問她現在妳們都在拉什麼啊?頓時她怨氣大爆發…現在都流行西樂移植,指揮都給我們拉什麼史塔汶斯基啦…普羅高菲夫啦…,連春之祭都要她們用國樂器演奏。我問她國樂團的配置能應付這些曲目需要的聲響效果嗎?她說當然不能啊!每次練習她都覺得很雜亂,很痛苦,回家都要聽巴哈洗耳朵…


我是覺得如果國樂所謂的創新,就是移植西樂過來,這個所謂的創新是很有問題的,除非移植過來能比西樂原版的更好…,如果比西樂差,那這個移植就沒什麼價值。


其實傳統音樂應該有自己的路要走,硬走西樂的道路,其實是不明白自己道路的表現。就像以油畫的標準要求水墨畫一樣,任何一位水墨畫家都不會有這種想法,不過現代國樂的高層卻以移植西樂為風潮,只能說他們可能已經遺失傳統,或者是沒有認真讀古書,不知道自己的方向。


音樂大概可以分成娛樂性的面向,與功能性的面向。娛樂性的面向就是要讓你聽完感官上覺得很好聽的,適合面對群眾的。功能性的面向比如說強調有醫療效果,彈給少數特定受眾,或是修身養性,是彈給自己聽不是彈給群眾聽的,或是強調人神溝通,用在國家或宗教祭典的。傳統音樂如果以古琴或南管這類古時候的雅樂來看,與其說其是娛樂,不如說他的功能性是更重要的。當然這二者並不相斥,只是有時候還是有主次之分。


不過如果追溯中國早期音樂發展的歷史,音樂,或者以國家或王權推動的音樂是以人神溝通或祭祀用音樂為主。古時候沒有中產階級,普通民眾大概就自由發展民間音樂,但是沒有官方記錄。真正有錢有閒聽音樂的,大概也只有少數貴族階級,所以這些貴族階級想聽什麼,就會大大影響音樂的發展方向。古時商周時期是一個很重鬼神與祭祀的時代,如果你是一個古時候的樂師,與其彈很悅耳的曲目,讓大家很開心,不如彈號稱有人神溝通功能的音樂跟大祭師一起賺錢,地位也比較高,貴族不敢賴帳。到了漢魏,貴族喜歡修仙,與其彈好聽的曲目,不如往音樂治療輔助修心上發展,比較合乎貴族的喜好,比如現代的缽頌這一類。當然西方一開始也是以人神溝通、祭祀音樂為主,再來教會的音樂,大概十六世紀中產階級興起,音樂才轉向群眾。但是這裡要注意一點,就是西樂在轉向群眾的時候,配合科技的進展,在這段時期樂器的改造是非常大的,從古代大鍵琴到現代鋼琴,從古提琴到現代的提琴,所以不只音樂內容轉向,樂器也大大轉向。而中國樂器是沒有這個硬體上的轉向,大致是古時候沿用到現代,所以你硬要走西樂的路,技術上就沒有辦法達成,各種樂器性能合不太起來。


所以古琴曲中可以找到很一些跟人神溝通或修仙有關的曲子,我個人研究古琴的演奏或者可以配合拳意的練習,我個人是認為身正是最重要又最基礎的,然後手力接上身力,裡面再走拳意,或者古琴某種程度是拿來練功的,不只是拿來彈好聽的。而南管我聽起來感覺有受到佛教梵唱或持咒的影響,我個人認為拿來練氣很棒,有些地方有似於武術中的虎豹雷音的訓練,拿來當純音樂欣賞就不是那麼好聽。所以我個人認為傳統音樂適合走功能性的方向,就是拿來練功,當然還是可以有娛樂性,只是不太可能做到像目前西方音樂這樣,也不需要到這樣啦!


古時候中國帝制太久了,沒有一個富裕的社會,就很難產生面向群眾的音樂。當音樂只能面向貴族,那貴族在想什麼就很重要了。古時候大部分的人是沒有人身自由的,務農要很大量的人力,忙完大概也沒有精神聽音樂了,古時候也沒有cd或串流,聽音樂是要人現場演奏的,大部分的人是聽不起的。能有錢有閒聽音樂的,大概只有金字塔頂端的這些人,古代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的興趣,就是修仙,像蘇東坡、黃庭堅,這些都或佛或道,而皇帝痴迷修仙就更多了,如果現代人重生古代,大概也會只想修仙飛昇,逃回現代,畢竟沒有電沒有網路沒有自來水沒有瓦斯的日子實在太難過了,女生都臭哄哄,沒辦法天天洗澡,就算當皇帝也不能看youtube追劇,實在太苦了啊!


所以音樂走向人神溝通或是轉向輔助修練的功能,服務貴族階層,或者會比娛樂大眾有搞頭,中國古代音樂的走向大概就這樣過了二千年。


我是相信中國的音樂在修練上有一些洞見啦!或者在這條路上再走下去,配合道功研究之類的也是一條路,南管唱這個練氣配合唸經持咒應該也有幫助。如果硬要轉向大眾娛樂,可能會遺失之前研究的成果,雖然目前也已經遺失,但還有接續的可能。如果真要轉成現代樂團的型式,可能還有一些樂器改良的研究要做,這個就牽涉太多,要樂器專家才有辦法。


我是相信國樂高層知道一味移植西樂不是條好路,但是把國樂帶往小眾功能性音樂可能市場不足以支撐目前的從業人口。好在我是業餘愛好者,就可以自由發想,呵呵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