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7日 星期二

武術中的力量訓練思考

上圖是古時練功石,鹿港民俗文物館

如同光同時存在粒子性與波動性,力量也是如是,同時具有粒子與波動的二元性。武術中講發勁,其實就是強調力量中的波動性這一面。而力學波要在肢體中良好傳遞而減少折射反射等耗散,理論上介質是愈均質愈好,以免不均質的組織產生過多介面,造成力學波的能量損耗。所以從這個觀點來看,現代健身中針對特定肌肉的單獨訓練就不太適合。因為相鄰肌肉群如果有一塊肌肉是比較強的,可能力學波在這段肌肉波速就會超過其它肌肉,除了折射散射之外還會造成波形破裂,就不能造成瘋狗浪的效果了。

但是力量訓練在武術中也是必要的,介質均勻是確保力學波傳導順暢,也就是確保槍管是通的沒有塞住。力量大小及組織強度,則決定這把槍是BB槍還是步槍。理論上武術的破壞力還是決定在瞬間能產生多少焦耳的能量及能傳遞多少到敵人身上,所以力量還是很重要的。

古時候考武舉,基本上就是考力量,比如說能舉多重的石鎖,能開多重的弓,舞多重的大刀。所以我猜古時候力量訓練應該不是什麼秘密,就像現代每個考生都會寫聯考考古題一樣。拜師學拳之後,老師大概重在教各派的東西,力量訓練這種通識教育的內容就不再特別教了。可是民國之後,武舉沒有了,大家就比較不練石鎖這些東西了,只練老師教的東西,力量如果不足,要打人如掛畫就比較困難。不知道這是不是清末之後,傳統武術江河日下的原因之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