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一本書 ,叫麥克波羅伊功能性訓練聖經,其中一些運動科學的觀念與進展可以與武術訓練相互啟發
其中講到核心肌群,現在的觀念認為其主要目標為阻止活動,而不是造成活動,書引述知名下背研究者的論點:與其將腹肌當成身體軀幹的屈肌與旋轉肌,(就算他們確實具備這樣的能力)或許將他們的功能是為身體軀幹的抗旋轉肌與抗側向曲肌會比較好。 所以作者認為 比起創造旋轉的能力,可以阻抗和制止旋轉的能力或許還更重要。
所以核心肌群的主要功能是用來阻抗活動,這個讓我想到縱鶴拳中的貫肢手,其發力模式或者可以用核心肌群的阻抗力來解釋。縱鶴拳中貫肢手是屬於拳中核心手法,近身短節,高深者可以帶出震身法。一般教學皆由水火手之長肢手法開始,到練到搖櫓手套路之後才會教貫肢手。
在深入探討貫肢手與核心肌群之間的關係之前,好像應該要再詳細描述一下這個手法到底是什麼?但是平常看老師在教,就算手把手教,也要教很久,還不一定聽懂。如果要用文字敘述 讓不懂這個手法的人懂,那大概要長篇大論也不一定能達成任務,不如就這樣吧!反正懂的人就懂,不懂也沒辦法。
貫肢的發力模式簡單圖示如上圖,以右手為例,即核心及肢手開始即同軸反向運轉。隨著核心與手的反向運作,核心拮抗右手的力量會愈來愈大,最後把右手帶回向前擊出。所以貫肢的發力事實上是在借用核心肌群的阻抗力,符合目前運動生理學對於核心肌群功能的看法。
而其他運動發力模式舉常見的棒球揮棒或高爾夫揮桿為例,圖示如下。
即核心及手開始即同軸同向運轉,再同軸同向反轉擊出。出力主要在第二階段,而貫肢出力主要在第一階段。而棒球揮棒或高爾夫揮桿,核心肌群主要功能是和肢體一起啟動動作。缺點是脊椎擰轉角度比較大,潛在運動傷害的可能比較大。而貫肢因為核心肌群始終拮抗外部肢體的轉動,所以雖然我在圖中畫其有轉動,實際上只有微動,形成南派拳術中墓碑身的特色。當然運動自有其適合的發力模式,很難說一定有優劣,若硬要套用貫肢的發力模式去打棒球或高爾夫,應該是打不到球吧!
貫肢的發力模式簡單圖示如上圖,以右手為例,即核心及肢手開始即同軸反向運轉。隨著核心與手的反向運作,核心拮抗右手的力量會愈來愈大,最後把右手帶回向前擊出。所以貫肢的發力事實上是在借用核心肌群的阻抗力,符合目前運動生理學對於核心肌群功能的看法。
而其他運動發力模式舉常見的棒球揮棒或高爾夫揮桿為例,圖示如下。
即核心及手開始即同軸同向運轉,再同軸同向反轉擊出。出力主要在第二階段,而貫肢出力主要在第一階段。而棒球揮棒或高爾夫揮桿,核心肌群主要功能是和肢體一起啟動動作。缺點是脊椎擰轉角度比較大,潛在運動傷害的可能比較大。而貫肢因為核心肌群始終拮抗外部肢體的轉動,所以雖然我在圖中畫其有轉動,實際上只有微動,形成南派拳術中墓碑身的特色。當然運動自有其適合的發力模式,很難說一定有優劣,若硬要套用貫肢的發力模式去打棒球或高爾夫,應該是打不到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