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會寫多少,我也不知道,就想到一些寫一些吧!
話說我應該是大二上去跟洪老師學拳,我記得那時的進度跟後來老師老了以後的進度是不一樣的。早期的時候,進度比較慢,大概第一年都在練水肢、進退馬、搖肢、牽打及站三寶聚會。以前光水肢就調很久,水肢再加上波浪手,我記得我波浪進馬水肢,大概就練半年以上,才覺得手腳有順了。水肢是一直有在調,調了幾年了,每次老師看我們打,都還會再調一下。
水肢,我個人認為是有一個函數可以描述這個動作,但是老師很難用言語描述,只能用他累積在腦海中的ai數據,來調整你的動作,但是你被他調了,也很難直接悟出這個函數,所以學習上就花了不少時間。我目前認為水肢的動作就是把核心力量,以波的型式發出來的一個動作,詳細內容我在發勁淺談一文中有論述,有興趣可以參考。初學者的問題一個是不知道這個原理,一個是就算知道這個,但是受限於筋骨還沒有打開,所以揮出來的手型,在老師看來還是不對,所以就會一直調又調不好。我現在認為在肩未打開的人身上,水肢的型很難完全對,應該不要太強求,只要道理有通,慢慢去練,讓勁力一直流過去,久了自能打開肩與肩胛,這時動作才能正確。我是猜測老師以前十幾歲學拳,大概肩膀本來就是開的,不用經過這一段,不過現代人大概只有運動員與模特兒的肩膀是相對正確的,其它人大概都要經歷這一段。
水肢是發勁的基礎,我記得我認真練一個暑假之後,雖然還不會三戰,但是跟同學試了一下,同學讓我打一下,結果一打他跳起來跌坐在地,那時我就只會一句五弓齊發,就練這句,效果就很大,只是那時我要準備比較久才能發,洪老師是隨手一丟就很厲害。
以前一開始站三寶聚會,老師一定會教肌肉放鬆法,這個跟精神科教的一些肌肉放鬆法類似。這個我大概有練半年到一年,主要是寒暑假比較有空時練,我覺得這個可以讓三寶聚會時,身體安靜一點,不會那麼吵,降低入靜的阻礙,不過後來愈來愈忙,要練的東西也變多,就比較少練。
以前還有練排打、按摩、拍背、虎背功、熊經、老牛勁等一大堆。可能是那人練的人多,又比較年輕,一些師兄練詠春出身的也比較重打,所以一些鍜鍊筋骨的東西也練比較多,對練的東西也比較多。雖然進度慢,大概一年才教三戰,但是練的東西也是不少。
我應該是大二大三比較認真練,之後學校功課愈來愈重,開學的時候就有一搭沒一搭。後來大四、大五跑去畫畫,還當上社長,就練的比較少。
主要是練縱鶴拳都是男生,對練流很多汗又要抱在一起,大學生久了難免會去找一些比較有女生的活動,比如說畫畫之類的。而且我發現武術裡面,鶴拳大概是最少女生練的了。我看柔道社、劍道社、合氣道社、國術社都有很多女生,只有練鶴拳的一個都沒有,真是比較不吸引人的地方…。
三戰大概大三大四學了,那時是吳柏東師兄帶練,每一息都很長,只覺得很痛苦,但是不知道在練什麼,就沒有很認真練,大部分還是在練水肢。後來又跑去跳舞,我們練拳的人學跳舞是沒什麼難,不求太好的話是很好上手的。有一次去跳舞前,有空練了兩次三戰再去舞會,突然發現舞功大進,女生也看得出來,以前不跟我跳的都主動找我跳,這是我第一次發現三戰很厲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