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8日 星期一

跟洪老師學拳的日子(二)

 記得早期洪老師教拳,在站完三寶聚會,還會花一些時間練一些古代道家導引按摩的東西,算是在暖身運動之中,以前不知道這些跟武術有什麼關係,總覺得好像是在練養生的,直到現在練三戰才覺得這些是很重要,這些東西是可以輔助三戰,尤其是功夫卡關的時候,不要小看這些養生的東西,有時候功夫上不去,是這些地方沒有做好。可能是洪老師以他的高度回來看,把這些東西放到日常訓練之中,為未來先舖個路。

早期師兄們比較重打,所以二步牽打這些練比較多。大家都很拼命打大步進去,我那時也在二步牽打花不少力氣。不過那時因為太拼,好勝心重,所以力氣比較放不掉。那時好像比較沒有敬老愛幼的風氣,所以師兄與我們資淺的練也不太會讓,我們資淺的就挫折感比較重一些。不過後來聽老師講他們小時候練拳,也是這個樣子,他當小朋友的時候,也是被師兄們壓肢,如果二高早期的學生,更是一接手就把他們打出去,玩都沒得玩!

早期林英明理事長的書還沒有出,縱鶴拳法形於意這句我還不知道,我一直認為只要動作對了就是對了。老師講什麼丹田啊!什麼氣啊形啊我都不是很當真。畢竟我們學西醫的阿,當然就認為為沒有丹田。就這樣只練外型,到大七畢業前老師敲我的肚子,說怎麼還空空的,又敲其它人,聲音就是比較實。我才改變練法,假想有丹田,先相信看看。又練了一陣子,大概半年一年,當兵很閒,老師又敲我肚子,才說有進步。所以還是要先相信,然後才能看到。

我大七當實習醫師很忙,連睡覺都不夠,所以練的有一搭沒一搭。大五大六雖然成績也不怎樣,可是光應付學校功課就累了,也是加減練而已,又分心畫畫,有時又跑去學校合氣道社…畢竟是有妹子啊…。那時理事長的書出了,總會也辦了B級及C級教練講習,六日下午老師及一些師兄弟會再去雲林虎尾和理事長學習,這個我就沒有跟了,下午要回去念書寫報告,沒空花這麼多時間。而且我那時也練不怎麼樣,出席也不固定,老師沒有問我要不要下去虎尾。後來發生一些事情,大部分早期的師兄跑去和理事長學,就不再跟洪老師學拳了。我個人是不太看好他們,因為就算理事長比較厲害,懂比較多,也很難比洪老師更願意教,如果不願意教,或是不好跟,那好像也不會比較好,而且還要算台北下去虎尾的車程時間,不懂那些師兄在想什麼?

比較大的進步竟然是在當兵的時候,這個之前有寫文章了。總之那時就上午站三寶聚會,不計時數,有病人就看病,沒病人就站,下午練水肢,大概都有練到一千下。一段時間放假回到台北,王宗源師兄看到我,就說有比較沈喔!肚子打起來也比較實在了。

因為很多師兄離開,老師那之後進度也有調整,我第一次聽到水火風三路就在那個時候。我自已覺得水肢十萬下之後,或者可以摸到火路,水路我是還沒有體會到,太早教可能也不太好,風路還是要打個十萬下以上的底,會比較好吧!

2025年8月12日 星期二

跟洪老師學拳的日子(一)

 這個會寫多少,我也不知道,就想到一些寫一些吧!

話說我應該是大二上去跟洪老師學拳,我記得那時的進度跟後來老師老了以後的進度是不一樣的。早期的時候,進度比較慢,大概第一年都在練水肢、進退馬、搖肢、牽打及站三寶聚會。以前光水肢就調很久,水肢再加上波浪手,我記得我波浪進馬水肢,大概就練半年以上,才覺得手腳有順了。水肢是一直有在調,調了幾年了,每次老師看我們打,都還會再調一下。

水肢,我個人認為是有一個函數可以描述這個動作,但是老師很難用言語描述,只能用他累積在腦海中的ai數據,來調整你的動作,但是你被他調了,也很難直接悟出這個函數,所以學習上就花了不少時間。我目前認為水肢的動作就是把核心力量,以波的型式發出來的一個動作,詳細內容我在發勁淺談一文中有論述,有興趣可以參考。初學者的問題一個是不知道這個原理,一個是就算知道這個,但是受限於筋骨還沒有打開,所以揮出來的手型,在老師看來還是不對,所以就會一直調又調不好。我現在認為在肩未打開的人身上,水肢的型很難完全對,應該不要太強求,只要道理有通,慢慢去練,讓勁力一直流過去,久了自能打開肩與肩胛,這時動作才能正確。我是猜測老師以前十幾歲學拳,大概肩膀本來就是開的,不用經過這一段,不過現代人大概只有運動員與模特兒的肩膀是相對正確的,其它人大概都要經歷這一段。

水肢是發勁的基礎,我記得我認真練一個暑假之後,雖然還不會三戰,但是跟同學試了一下,同學讓我打一下,結果一打他跳起來跌坐在地,那時我就只會一句五弓齊發,就練這句,效果就很大,只是那時我要準備比較久才能發,洪老師是隨手一丟就很厲害。

以前一開始站三寶聚會,老師一定會教肌肉放鬆法,這個跟精神科教的一些肌肉放鬆法類似。這個我大概有練半年到一年,主要是寒暑假比較有空時練,我覺得這個可以讓三寶聚會時,身體安靜一點,不會那麼吵,降低入靜的阻礙,不過後來愈來愈忙,要練的東西也變多,就比較少練。

以前還有練排打、按摩、拍背、虎背功、熊經、老牛勁等一大堆。可能是那人練的人多,又比較年輕,一些師兄練詠春出身的也比較重打,所以一些鍜鍊筋骨的東西也練比較多,對練的東西也比較多。雖然進度慢,大概一年才教三戰,但是練的東西也是不少。

我應該是大二大三比較認真練,之後學校功課愈來愈重,開學的時候就有一搭沒一搭。後來大四、大五跑去畫畫,還當上社長,就練的比較少。

主要是練縱鶴拳都是男生,對練流很多汗又要抱在一起,大學生久了難免會去找一些比較有女生的活動,比如說畫畫之類的。而且我發現武術裡面,鶴拳大概是最少女生練的了。我看柔道社、劍道社、合氣道社、國術社都有很多女生,只有練鶴拳的一個都沒有,真是比較不吸引人的地方…。

三戰大概大三大四學了,那時是吳柏東師兄帶練,每一息都很長,只覺得很痛苦,但是不知道在練什麼,就沒有很認真練,大部分還是在練水肢。後來又跑去跳舞,我們練拳的人學跳舞是沒什麼難,不求太好的話是很好上手的。有一次去跳舞前,有空練了兩次三戰再去舞會,突然發現舞功大進,女生也看得出來,以前不跟我跳的都主動找我跳,這是我第一次發現三戰很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