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我個人的看法,因為沒有空回溯文獻,所以不確定以前是否有人有提出類似的想法,但是因為也不是嚴肅的學術論文,所以應該也沒有抄襲的問題。只是若是有人因為看到我的文章而有啟發或引用,就算後來出學術論文,也不要說我是抄襲他的,不然我心中會有很多草泥馬跑過去。
古代是沒有影片這種四度空間而且可收藏的視覺藝術的,因為沒有影像的製作科技,但是古人未必沒有這種想法,或是說不能滿足於只能用文字記錄影像的種種變化,所以在有這種意識的畫家手中,還是有可能在畫中寄託四度空間的資訊,也就是包含時間軸的視覺藝術。
當然,古代所有的繪畫都是平面的,要怎麼說其中存有時間軸的變化呢?因為畫軸沒有paly鍵,只好觀者自己paly了,那這個app要如何執行運作呢?我認為,山水畫中那小小的人物就是關鍵,就是運行畫者app的paly鍵,你要在腦中執行以下指令:把自己想像成畫中那個人。然後你用畫中人的眼光在看或感覺一遍這幅畫,會發見很不一樣的畫中世界。如果畫中有多處有人物的,可能就是多重視角的支線劇情,這個大家有看小說應該可以理解。當然也有可能完全無感,因為有的山水畫沒有這個意圖,畫者只是把人物當點綴,那這幅畫就沒有四度空間層面的展現。我自己把執行這個指令稱之為入神,能入神的作品我覺得是比較好的,神品。在時間軸上呈現壞軌的,那就比較有形無神了。
後代文人畫盛行之後,比較把筆墨的神氣稱之為神,重筆墨而輕構圖。當然,筆墨的精神也是一種神氣啦!只是沒有比在畫中藏時間軸這麼神就是了。現代因為影像科技發達,直接拍一段旅遊影片比在紙上苦心經營效果好,也不用佔用人腦RAM的空間,不是每個人都有足夠的腦部空間執行人腦app的,拍成影片比較雅俗共賞,在畫中藏神這種事也就更少人做了。
現代繪畫,還是把觀者設定在畫外,從外看畫,這種為主流。要觀畫者把自己想像成畫中小人,在畫中跑來跑去這種就比較像司馬遷藏諸名山,傳之後世的做法了。古人比較常這樣做,在沒有科技的時代,靠這種做法表達時間軸的資訊已經很厲害了。而且古代專制,文人無力改變世界,有錢的就學袁枚造園,躲在裡面不出來,沒錢的只能把自己藏在畫中世界,還是比去公園睡紙箱高明啦!
如果以上的方法認真分析古代現代山水畫,應該可以拿幾個學位,只是我忙著看診就沒有閒,有人有興趣可以去做,記得要標記引用我的文章就好喔!
後記:滑手機時想到,這有沒有很像google map,把小人放進去就可以看到實景,原來古人也有這種想法,只是沒有電腦科技來實現,只能靠人腦app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