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形意拳是脫槍入拳的話,最像縱鶴拳的兵器我以為就是弓箭了。
縱鶴拳不用像其它拳一樣擺一堆架子,真的練出來的話,應該是像洪老師一樣,對方來就水手一打,人就飛出去。有沒有像拿弓射人,只是以自身為弓,以對手為箭。
這本書是一位德國哲學教授,在二十世紀初,在日本學習弓道的心得,外國人寫東西有一個好處,就是不會寫一些玄之又玄的東西,只是很質樸的紀錄他的學習歷程與心得,讓我們讀者能確實得到作者想表達的東西,不致於困在文字迷障中,離禪而愈遠了。
作者初學弓道,拉弓就學了一年才過關,所以我們學拳困在水肢很多年也很合理。弓道的拉弓,作者稱之為心靈拉弓,用書中的原話是說:「…箭術不是用來鍛鍊肌肉的。拉弓時不要用上全身的力氣,而要學習只讓手掌用力,肩膀與手臂的肌肉是放鬆的,彷彿它們只是旁觀者似的。只有當你們做到了這一點,才算是完成了初步的條件,使拉弓與放箭心靈化。」上面這段聽起來有沒有像老師講的,接手四梢空,似鬆非鬆?
拉弓之後學放箭,放這一下更難,作者學了三年還沒有過關。弓道老師要求放箭要放於無意之中,就像竹葉上的雪,從葉上自然滑落。
作者問師父:「如果我不去放箭,箭怎麼會射出去呢?」
師父答:「是它射的。」
我的理解,這有點像貫肢身力發勁,就是我們完全是蓄,發是蓄到極致時不得不然,自然發生的,我們心中本無意於發,但是一旦蓄勢至轉儇石於千仞之山,動如雷霆也就自然而然了。
主要是我們一起心動念要發,常常會前後勁斷,一想要打,意就跑到手,很難保持全身一體,所謂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
另外我們練拳開始總是一蓄一發,分為二元,可是高段的手法是蓄發一體,不二法門,就沒有在一蓄二發了。所以書中講這個心靈拉弓跟不射之射,我覺得也可以做為我們走向不二法門的參考。水手一開始是蓄發,但是後面老師就會希望發的時候不要發這個力,抖這一下,水手擊腹到拉起來亦不要停頓這一下。雖然很難做到,或是看起來沒有用力抖一下來的威風,但是應該這樣才是對的,從二元走向一元才是往上走,雖然練還不一定練得出來,但是理上可以先思考看看。
作者這位師父很厲害,一開始就描準最高的東西,所以拉弓放箭,就讓作者磨了四年,過關了之後才開始射靶,所以東西總是要慢慢磨的,只是現今社會這樣教,可能學生會跑光光吧!
蓄發本乎陰陽,陰陽通乎晝夜,我們要練的就是這個通乎晝夜之道而知的東西:不二法門,以上是我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