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古文簡單來講,先拿一本古文觀止,隨便翻翻,每天看一篇能看懂的,一陣子自然能看懂的文章愈來愈多。原則上唐宋元明的文章大大容易於先秦,除了時代遠近之外,我覺得文體演變與科技也很有關係。先秦只有竹簡的時代,資訊傳遞困難,可能現代只有幾Kb的資訊量,古時候就要一大綑竹簡,想要傳遞,還要一個人加一匹馬,不像現代人,小小一個隨身碟就好幾G,手機line一下,幾百Mb就寄出去了。所以先秦的文章,往往像現代製作壓縮檔一樣,而且是壓縮到極限的那種。若是易經這種可能從殷商甲骨文時代傳下來的文字,那就壓縮的更厲害,像乾卦,就給元亨利貞四個字,畢竟多幾個字,可能就要多殺一隻烏龜,恐怕當時烏龜也不便宜。到春秋時代,孔子為易經作十翼,竹簡比較便宜,字數就比較多了。所以讀古文,就像是在解壓縮,當然壓縮愈厲害的檔案,解壓縮就愈困難,失真也會愈多!
當然,在現代資訊爆發的時代看來,古文這種不夠明確的表達,可能達不到現在的需求,但在資訊困難的古代,有壓縮檔總比檔案太大無法傳遞好。而且古時候的儲藏條件也不比現代,可能以古文壓縮形式會比白話形式有比較大的機會保存,複製及流傳。
或者到了現代,我們可以看現代白話譯本就好,但就如同前文所述,讀古文是種解壓縮的過程,每個人受限於知識經驗,解出來的東西都會有不同程度的不同,如果不想被其它人騙,最好還是要自己能看原典。尤其是帝制兩千年,讀書人思想閹割太久,一些注解受皇權影響,可能有偏差,所以還是自己加減懂一點,比較不會被別人唬爛。
另外,古文能力對寫應試文章很有幫助,先以古文簡潔的結構在腦中運算,起承轉合的理路完成後,再擴寫成白話,這樣比較省腦袋的CPU!
其實我自己覺得我的文章出自戰國策、縱橫家之言,如果認真寫的話啦!我比較喜歡半駢半散的文章,比如李斯諫逐課書之類的。以球類運動來比喻的話,散句似在盤球,駢文類於快攻。通篇散句,缺乏亮點,四六滿紙,不夠沈潛。就像球賽,勢均力敵,整場球傳來傳去無法得分,不好看。實力差太多,一方一直快攻灌籃,也不好看。散句用於論理,一旦論成,即以駢體加強之,畢竟古人沒辦法像我們用粗體,或是換顏色來加強,用駢體,等於是音樂用重奏來加強主題的意思。
當然古文觀止之外還有很多好文章,比如寫書法都要寫的唐太宗大唐聖教序,或是江淹別賦、王粲登樓賦、清沈德潛的古詩源序...等等。還有許多佛道文章,平常儒生不取,國立編譯館也絕不會選的,比如永嘉禪師証道歌或靈源大道歌之類的。其中我覺得看不懂也要讀一下的是永明壽禪師的宗鏡錄序,用他自己的話講,是撈摝五乘機地,昇騰第一義天。這種把了義不二第一義之佛法,化入半駢半散的文體之中的功力,只能頂禮膜拜。
其實學寫文章不用像作文老師上課分析文章那樣,只要把喜歡的文章念很多遍,好像腦袋就會自然被滲透,沾染到作者的味道與行文節奏,或者可以稱之為薰修法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