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5日 星期一

藥用癒瘡木VS神聖癒瘡木

藥用癒瘡木G. officinale


神聖癒瘡木G. sanctum

最近在家種癒瘡木,歷史上癒瘡木可是大大的有名,木材堅重,為商用木材中最重,本身含油分,耐腐蝕,可做為船舶螺旋槳的軸承。據說美國第一艘核潛水艇的螺旋槳軸承即是以癒瘡木製成。而舊金山1904年用癒瘡木作為市內電車的電纜絕緣木,到2000年才全面更換。但是因為太好用,已入瀕危名單,木材已管制交易,市面上不再流通。

我研究一下,正牌的癒瘡木,應該是藥用癒瘡木,而神聖癒瘡木性質接近,市場上又稱聖檀木。從網路上圖片,很難分清楚二者的差別,因為我兩種都有種,近距離來看,大概是神聖癒瘡木的葉緣角度比較銳利,而藥用癒瘡木的葉形比較圓潤。

其實我覺得藥用癒瘡木的葉子綠的很美,一枝有六葉,有沒有像一串銅錢?或許找個網紅風水大師宣傳一下可以招財,就會大受歡迎了喔!

主要是花開藍紫色,這很少見,想像一樹的綠上,有繽紛的藍與紫。似乎如此,方稱得上: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枝。有時看著家裡的小樹苗,心裡想著哪天有機會蓋一整區的透天墅,每一戶都要有庭有院有中庭,裡面再種上長大的癒瘡木,每天可以在裡面繞來去,上上下下。一下看樹在左,一下看樹在右,享受醉人的綠跟奇幻的藍色花朵。這樣一個可以住可以生活,還可遊可觀的建築,實是心中的大夢。

台北的房子大部分都可以住,也可以生活,但是可遊可觀就談不上了。古人搞園林,是生活住所與園林分開,園林是玩耍用的。現代人完全有技術把園林折疊立體化和生活建築打成一片,讓園林與生活合一,就看有沒有心思朝這方面發展了!

2020年5月21日 星期四

腰痛探討

診間有時會遇到閃到腰的病人,病人大部分的描述是彎腰拿個東西,然後突然一痛就中了。可惜不是中樂透,是中腰痛!這種病人大部分是腰部中央,而不是兩側腰大肌的位置。通常不會合併其他神經學症狀,比如說腳麻無力...等等,如果合併神經學症狀的話,就不是單純閃到腰可以解釋了。

一般單純的閃到腰,若是痛在兩腰中間,也就是脊椎的位置,大致可以歸因於脊椎之間的小肌肉拉傷。治療上大致是以消炎止痛藥保守治療,大部分恢復良好。只是會閃到腰的就是會閃到腰,病人常常幾個月後又因為同樣的原因在診間出現。

其實閃到腰的問題常常並不在腰,我們通常也會衛教病人正確的姿勢,但是病人還是難以避免復發,這其中必有深入之系通性問題,不是口頭衛教病人就可以的。我看麥克波羅伊功能性訓練聖經,書中這個表格很有意思。

出自麥克波羅伊功能性訓練聖經

書中把從腳踝到肩關節,依照訓練需求列表,呈現出一個很有趣的序列。就是一個關節重穩定度,下一個關節就要重活動度,而腰椎就要重穩定度,髖關節則要重活動度。這讓我想到企管有一個SM理論,就是一層主管是S屬性,下一層主管就要M屬性,然後再下一層又回到S屬性,這樣組織才能平衡運作。所以作者依照這個理論推論,腰椎肌肉拉傷主要是髖關節活動度不足,造成應該由髖關節吸收的角度移轉給腰椎。而腰椎本身的肌肉都不粗大,一旦彎曲角度在腰椎,變成要由這些肌肉來支撐上半身的力矩,就很有可能超出肌肉的安全係數造成拉傷。

出自麥克波羅伊功能性訓練聖經

但是老實說,髖關節的活動度大部分人都是正常的,之所以彎不下去,基本上是肌力不足所致,尤其是髖伸肌的部分,也就是臀部肌肉為主的這些肌群。有趣的是為何髖關節彎不下去不是髖曲肌有問題而是髖伸肌有問題呢?因為站姿下彎曲髖關節是順從地心引力,所以曲肌不用出力,反而需要臀部的伸肌拮抗重力以維持姿勢,所以髖關節彎不下去基本上要加強臀部肌肉的肌力。

臀部肌肉在久坐為主的現代社會裡是常常被忽略的一環,基本在隨意觀察在路上走的行人,臀部肌肉發展的好的並不多,小孩子通常還好,大人則隨年齡每況愈下。必須要加強後腿硬舉這些動作來強化髖伸肌的肌力,比如說武術中燕子抄水或是阿根廷探戈中,後腿向後延伸的動作練習。

當然髖關節彎曲度不足的話,也可以選擇用膝關節來分擔角度,但這就需要股四頭肌的肌力,而通常下肢肌力不足的人,不管是前面的或後面的肌肉,肌力都是不足的,所以往往還是下意識選擇腰椎做為彎曲的主角,也同時拉高了受傷的風險。

所以要下降閃到腰的風險,正本清源之道還是要加強下肢肌力,尤其是臀部肌肉的訓練,只做動作衛教但沒有相應的肌肉訓練配合,可能無法有效避免下一次的受傷。當然腰痛的形式及原因不只上面所提,還有許多其他狀況需要排除,本文係指單純肌肉拉傷的情況,不能講盡癒諸疾,只能說讀書一得,且供參考。

2020年5月15日 星期五

縱鶴貫肢手的肌肉生理學探討


最近讀了一本書 ,叫麥克波羅伊功能性訓練聖經,其中一些運動科學的觀念與進展可以與武術訓練相互啟發

其中講到核心肌群,現在的觀念認為其主要目標為阻止活動,而不是造成活動,書引述知名下背研究者的論點:與其將腹肌當成身體軀幹的屈肌與旋轉肌,(就算他們確實具備這樣的能力)或許將他們的功能是為身體軀幹的抗旋轉肌與抗側向曲肌會比較好。 所以作者認為 比起創造旋轉的能力可以阻抗和制止旋轉的能力或許還更重要。

所以核心肌群的主要功能是用來阻抗活動,這個讓我想到縱鶴拳中的貫肢手,其發力模式或者可以用核心肌群阻抗力來解釋縱鶴拳中貫肢手是屬於拳中核心手法,近身短節,高深者可以帶出震身法。一般教學皆由水火手之長肢手法開始,到練到搖櫓手套路之後才會教貫肢手

在深入探討貫肢手與核心肌群之間的關係之前好像應該要再詳細描述一下這個手法到底是什麼?但是平常看老師在教就算手把手教也要很久還不一定聽懂如果要用文字敘述 讓不懂這個手法的人懂那大概要長篇大論也不一定能達成任務不如就這樣吧!反正懂的人就懂不懂也沒辦法


貫肢的發力模式簡單圖示如上圖,以右手為例即核心及肢手開始即同軸反向運轉。隨著核心與手的反向運作核心拮抗右手的力量會愈來愈大,最後把右手帶回向前擊出。所以貫肢的發力事實上是在借用核心肌群的阻抗力,符合目前運動生理學對於核心肌群功能的看法

而其他運動發力模式舉常見的棒球揮棒或高爾夫揮桿為例,圖示如下



即核心及手開始即同軸同向運轉,再同軸同向反轉擊出。出力主要在第二階段,而貫肢出力主要在第一階段。而棒球揮棒或高爾夫揮桿核心肌群主要功能是和肢體一起啟動動作。缺點是脊椎擰轉角度比較大,潛在運動傷害的可能比較大貫肢因為核心肌群始終抗外部肢體的轉動,所以雖然我在圖中畫其有轉動,實際上只有微動,形成南派拳術中墓碑身的特色。當然運動自有其適合的發力模式,很難說一定有優劣,若硬要套用貫肢的發力模式去打棒球或高爾夫,應該是打不到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