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5日 星期一

醫療中的秩序替代-從中國窪地一書談起

最近終於看完劉仲敬先生的中國窪地一書,書中的史觀或者有見仁見智之處,但書中建構之因內生秩序崩毀,導致需引進外在秩序以維持文明運轉之歷史模型,倒是頗有發人深省之處。
如果把觀察範圍由歷史移至身體之內的話,急性病或者可以說是惡性之外來秩序(細菌、病毒)入侵導致內生秩序受損,在導入良性之外來秩序(藥物)之後,惡性之外來秩序被移除,而內生秩序恢復,也就不用再輸入藥物之秩序了。
而慢性病,或者可以說是內生秩序之自行崩潰,導致需要輸入由藥物構成之外部秩序來維持身體運轉。當然,外部輸入的藥物秩序,也是經科學研究,模擬身體原本內生秩序而設計的。只是在歷史世界裡,一個文明長期被輸入殖民政權之秩序,被殖民者是可以透過學習殖民者之秩序來建立自己的秩序,最後自治達到獨立的。而人體則不同,完全無法透過學習藥物輸入的秩序來重建本身的秩序,只要停止藥物輸入,馬上就會回復原本的無秩序狀態,所以就出現吃藥只能控制而無法痊癒的問題。在歷史上,無秩序狀態,只會產生張獻忠、李自成一類的流寇,只會比吃藥更差,不會更好,所以若是無法重建內生秩序,持續輸入藥物是比較明智的做法。
        雖然人體不能從學習藥物所輸入的外在秩序來重建自己之內生秩序,但是跳回歷史角度,文明在某些條件下,是可以內生秩序的,比如處在文明初起,小國寡民,擁有充份交流與自由度時,是可以重建秩序的,比如希臘城邦時期,或是前秦諸子百家時期。所以若是有心想脫離藥物,重點不是吃不吃藥,而是是否能重建內生秩序,以接手停藥之後的秩序真空狀態,否則只會像非洲諸國,脫離殖民之後反而血戰連年,民不聊生。
        而重建內生秩序的關鍵,借鏡歷史回復文明初生狀態,應該要如老子所說夫物芸芸,各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如果能常處在這種狀態,或者有機會重建內生秩序,也就有機會獨立,擺脫藥物殖民。但是這基本上已脫離醫療層次,進入修道的層次,所以我推論,要治好慢性病,要用修道的辦法,但是沒練成前,還是要乖乖吃藥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