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0日 星期六

古代山水入神論

 以下是我個人的看法,因為沒有空回溯文獻,所以不確定以前是否有人有提出類似的想法,但是因為也不是嚴肅的學術論文,所以應該也沒有抄襲的問題。只是若是有人因為看到我的文章而有啟發或引用,就算後來出學術論文,也不要說我是抄襲他的,不然我心中會有很多草泥馬跑過去。


古代是沒有影片這種四度空間而且可收藏的視覺藝術的,因為沒有影像的製作科技,但是古人未必沒有這種想法,或是說不能滿足於只能用文字記錄影像的種種變化,所以在有這種意識的畫家手中,還是有可能在畫中寄託四度空間的資訊,也就是包含時間軸的視覺藝術。


當然,古代所有的繪畫都是平面的,要怎麼說其中存有時間軸的變化呢?因為畫軸沒有paly鍵,只好觀者自己paly了,那這個app要如何執行運作呢?我認為,山水畫中那小小的人物就是關鍵,就是運行畫者app的paly鍵,你要在腦中執行以下指令:把自己想像成畫中那個人。然後你用畫中人的眼光在看或感覺一遍這幅畫,會發見很不一樣的畫中世界。如果畫中有多處有人物的,可能就是多重視角的支線劇情,這個大家有看小說應該可以理解。當然也有可能完全無感,因為有的山水畫沒有這個意圖,畫者只是把人物當點綴,那這幅畫就沒有四度空間層面的展現。我自己把執行這個指令稱之為入神,能入神的作品我覺得是比較好的,神品。在時間軸上呈現壞軌的,那就比較有形無神了。


後代文人畫盛行之後,比較把筆墨的神氣稱之為神,重筆墨而輕構圖。當然,筆墨的精神也是一種神氣啦!只是沒有比在畫中藏時間軸這麼神就是了。現代因為影像科技發達,直接拍一段旅遊影片比在紙上苦心經營效果好,也不用佔用人腦RAM的空間,不是每個人都有足夠的腦部空間執行人腦app的,拍成影片比較雅俗共賞,在畫中藏神這種事也就更少人做了。


現代繪畫,還是把觀者設定在畫外,從外看畫,這種為主流。要觀畫者把自己想像成畫中小人,在畫中跑來跑去這種就比較像司馬遷藏諸名山,傳之後世的做法了。古人比較常這樣做,在沒有科技的時代,靠這種做法表達時間軸的資訊已經很厲害了。而且古代專制,文人無力改變世界,有錢的就學袁枚造園,躲在裡面不出來,沒錢的只能把自己藏在畫中世界,還是比去公園睡紙箱高明啦!


如果以上的方法認真分析古代現代山水畫,應該可以拿幾個學位,只是我忙著看診就沒有閒,有人有興趣可以去做,記得要標記引用我的文章就好喔!


後記:滑手機時想到,這有沒有很像google map,把小人放進去就可以看到實景,原來古人也有這種想法,只是沒有電腦科技來實現,只能靠人腦app了。

2022年8月18日 星期四

瞎玩與寫生

台大總圖後面

我問小朋友喜歡出來玩順便畫畫,還是一直玩不要畫畫,我稱之為瞎玩。女兒很誠實,她說喜歡瞎玩,雖然畫畫很好玩,但是瞎玩更好玩…。

其實我帶他們出來寫生,也是一種挑戰。小朋友的取景邏輯和大人不同,應該是還沒有開眼,屬於瞎玩一族,往往有景的地方他們沒興趣,大人覺得沒景的地方他們就要畫。所以常常是他們決定要在這裡畫了,我才開始研究要畫哪邊,怎樣在一個沒景的地方把景挖出來,有點像晉朝那個什麼帝,每晚騎著毛驢決定自己要臨幸哪個宮…兩小就像兩隻小毛驢。

但是我覺得有畫還是會有比較深的觀察啦!有畫畫習慣的話,隨便在路上走,也會分析一下景物的顏色,光影的變化…等等。對顏色敏感的話,也可能比較容易發現病人有變黃或變蒼白說…。以上是見山不是山的境界啦!那見山還是山是什麼境界…嗯,等我到了再說吧!
 





2022年8月16日 星期二

小窗竟日閒

 


距上次畫油畫不知道有沒有十年了,不過每天在家看自家窗景,愈看手愈癢,就來畫一下吧!翻出大概住院醫師時期買的畫布,竟然還是德國全麻的高級貨說,雖然整個沾滿灰塵,但是洗一洗還是可以用。


感覺我畫畫還是屬於重劍無鋒型,不敢說有大巧,但是不工是一定的啦!我是希望筆法、色彩及造型能三位一體,一氣呵成,像吳昌碩那樣酣暢淋漓,雖然還有許多地方有待突破,但這是我的大方向。


我個人是覺得,做人處世或行醫還是要謹慎為主,但是藝術上就要反過來要有捅破天的勇氣,不可唯唯諾諾,瞻前顧後。


這幅畫畫好掛在小孩房門口,希望他們一起床就可以看到滿滿的陽光,不要賴床,趕快去上學說!

2022年8月1日 星期一

只帶一張底片的攝影師

 


寫生,有點像街頭攝影,差別在,寫生者只有一張底片,攝影在數位時代的加持下,可以說有無限張底片。


或者有人可以同時畫好幾張畫,但是一般寫生,大概同時只能畫一張畫。或者可以帶好幾張紙出門,但是受限於體力,大概一個上午也只能畫完一張寫生,其它時間要用來閒晃休整畫具及身心。


攝影及寫生都要多走多看,攝影要先出手拍,有一點機會或可能就要按快門了,回家再慢慢看,寫生要先看,前面看過來後面看過去,左看看右看看,還要看有沒有適合坐下來畫的地方,再思考決定要不要出手。不過不管有沒有要拍或畫,平常沒事就要多看多思考,對兩者都有幫助。




2022年7月18日 星期一

寫生雜談



形因色顯,因形演色。形色二元,如歌辭之於曲調。故於初學者,宜抓色而放形。蓋曲對辭不對,猶知是曲,辭對而曲不對,則真不知所唱何調矣!



蓋樂之所動人者,曲調為主,辭實翼之,畫之所動人者,色彩光影為主,內容則副之。所以靜物風景,乃至尋常所見,光影所至,皆可動人,非必名山大川也。


畫亦如禪宗話頭,乾屎橛、桃花…乃至無意味語﹙抽像畫﹚,皆可入道,只要心有所悟,非一定要畫什麼不可。譬如小說中武功到高深處,飛花摘葉皆可傷人,畫亦如是,隨手所得,皆可入畫,只要心有所感,能入即可!

2022年7月13日 星期三

寫生小記



寫生這個我覺得有點像決鬥,是寫生者與眼前景色的對決。先是逛來逛去,尋找有潛力的景色(對手)。選定後坐下來,仔細觀察對手,思考進手策略,然後出手。


出手之後我通常動作很快,速戰速決,寧在一思進,莫在一思停,遇敵好似火燒身。其實從一坐下來,就開始倒數計時了,因為你在台灣寫生,慢慢畫很快就會被小黑蚊釘爆,所以出手一定要快,寧可不修邊幅,如瘋似癲,也不可塗塗抹抹,招招架架。







2022年7月11日 星期一

安倍刺殺事件猜想

 事先聲明,本人只是鍵盤柯南,沒有任何內幕消息,所有一切只是看新聞的推論。本人也非槍械專家,到目前為止只有高中軍訓開過槍,所以槍械知識也是看書推論,紙上談兵而已。


首先,如果真的要刺殺一個人,選擇無師自通研究一把土製槍枝,跟想辦法去黑市買一把,或是找已知有在改造槍枝的師傅買一把,哪一種成本比較低,或比較可能辦到?


觀察刺殺安倍的那把,從口徑上我還是認為那是一把霰彈槍,兩個槍管各可擊發一次,之後可能要重新裝填,更有可能是一次性的武器,重新填彈可能炸鏜的機會就會大增。根據新聞,歹徒在距安倍約十公尺處開二槍,所以歹徒很明確知道十公尺是有效距離,所以他不用衝更前面。


試想,我們若是自己搗鼓出這樣一個武器,光火藥配方的效力及火藥與填彈重量的比例就搞不定了。當然我們可以重覆嘗試,但是你怎麼知道你選用的槍管材料可以在多少焦耳的爆炸下重復用幾次,你怎麼知道下次會不會炸鏜,未傷人先傷己?所以安全起見,要先買要多少枝槍管來做測試?假設要做一百次試驗,一次1000元材料費好了,一百次就是十萬元耶,一百次炸到自己一次醫藥費多少?更可能是一百次實驗作完,沒有完整科學記錄的訓練,還搞不清楚有效殺傷距離是多少,也分析不出問題在哪裡,所以可能要花更多錢或時間,也不一定能成功,也有可能先把自己手炸斷,所以怎麼看,都不如去搞一把保証有效的槍划算。因為大家做科學研究都知道,錢燒下去未必能有結果,買現成的未必比較貴。萬一自己做的土槍拿出來刺殺,只有婚禮響炮的效果,不是只是送自己去吃牢飯而已!


我個人的推論是,如果有某情治單位,用國家或集團的資源,把這個一次性土製槍枝的設計及數據都研發及收集完成了,然後把設計交給這個人,只要照這個做法做,就保証在十公尺距離有足夠的殺傷力,那這個人只要有一定的射擊經驗,目測知道自己進入射擊圈,就可以執行這個任務。


另外新聞很多說第一槍沒有擊中,第二槍才擊中。我個人認為第一槍己經擊中了。因為安倍當場CPR的照片顯示其正面胸口是乾淨無血跡的,但是新聞又報心臟附近有傷,所以這個子彈應是第一槍安倍背對凶手時由背後穿入。開第一槍後,安倍有轉過身來,或者有人覺得安倍若是臥倒或者還有機會。但是若是第一槍已命中,此時安倍體內正在大出血,他正在喪失身體的控制,大概沒有辦法做出臥倒這個需要大量肌肉配合的動作。事後來說,以當地的醫療條件,大概第一槍命中,事情就無法挽回了,所以維安最大的問題,第一就是選在一個背後無靠的地點,第二就是讓凶手走到十公尺內。


反過來說,凶手的槍是很強的,十公尺內一發擊殺,選霰彈槍也是有想過的。這種一次性的槍我研發不出來,或者說我沒把握在研究出來之前不會先被炸飛…orz。而且這種槍根本沒有辦法練槍,每練一次就要重做一把,不然可靠性很難說。所以我高度懷疑這個槍是己經由某單位完成設計及測試,只要照做一把就行了。


當然以上都是鍵盤柯南看新聞的推論,真正的情況,可能很難讓外界知道。好在日本選舉的結果,安倍並不會白白犧牲,日本會持續堅定的走在安倍希望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