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日 星期六

魏晉南北朝貨幣史讀後感



 讀完這本書,最大的驚訝就是漢朝之後,一直到隋朝,中間大約三百年的歷史更替,竟然沒有一個政權能推出價值穩定的金融貨幣,以至於社會退化到某種程度上是以物易物的狀況。中間有的時候是沿用漢朝的貨幣,但是長期沒有補發貨幣的結果就是通貨緊縮,市場上流通的貨幣隨時間毀壞日漸減少,比如魏晉大概就這個況態。有的朝代是禁用古幣,甚至毀掉古幣,再鑄新幣,但執政者又很難脫離軍閥心態,總想偷料撈一筆,或是干脆發行大幣值又成色不足的貨幣,來洗劫民間的財富,比如蜀吳都是這樣,造成嚴重通膨,這跟蔣介石金元卷有點像。梁朝武帝更絕,可能銅料開採成本過高,直接不用銅發幣,改用鐵幣,因鑄造取得容易,民間私鑄風行,先是造成嚴重通膨,又因鐵幣易銹,幾年後鐵幣壞光,又造成嚴重通縮。因為貨幣價值長期不穩,所以很多交易都是以穀物及布匹為交易中介。所以古時帝王常常不賞錢,因為錢不值錢,都是賞米糧或布匹就是這個原因。但實物又有運輸貯藏不便及溼穀或薄布的問題,造成市場交易成本大增,經濟不易發展。

另外民間私鑄,屢禁不絕,因為敢私鑄的都是大咖,政權還有賴這些大族支持,也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有一位太子提出要送出標準錢幣到每個關卡,杜絕私鑄品偷斤減兩的問題,結果沒多久就被暗殺了,可見利益之大,連太子也敢殺,有點像蔣經國去上海打老虎,差點被老虎吃掉。

很難想像一個社會已經有穩定的貨幣與發達的經濟,運行三四百年之後,又退回到用穀物與布匹交易的情況,而且這個狀況又持續了三百多年,相信經歷過漢朝繁華的人,再經歷魏晉南北朝的情況,大概會感到生不如死,只能棲心佛老以忘卻世間的倒退。

其實我認為三代以下的文化,在董仲舒罷絀百家、獨尊儒術,把學術思想轉向為帝制服務,在三四百年的消耗下,已經名存實亡,漢朝之後的統治者,大概只有三國演義等級的思想,也就是軍閥思想,只想把天下人的利益拿來拱固自己的政權或收為爭霸天下的資本,根本沒有在管人民死活,所以在漢朝亡了之後,根本沒有像樣的政權,連交易用的貨幣都沒有辦法穩定提供,造成整個社會文化經濟的全面退化,經濟力就是國力,整體而言魏晉南北朝的經濟動員能力,都是不如漢朝的,漢朝就是這些朝代的天花板。

後來唐宋時期又能回復過來,我個人認為是得力於佛家文化的持續輸入,終於把這片土地的正氣又回復過來。不過宋朝之後,中國人又不服氣,把從佛教佛學得到的東西,又裝成自古相傳的道統,中間斷絕又被我宋儒重新悟出,成為中國特色的理學。從此學術又困在理學之中,又加上為帝王服務的儒家舊習,國運自然是江河日下,慢慢跟不上西方,明清專制益盛,將兩千年的專制,化為共產主義的溫床。

2024年12月1日 星期日

借勢:讀書心得


                 這本書講的這個元拳,只有拳理,沒有固定招式。因為我真正練熟的只有縱鶴拳,所以只能用練縱鶴的經驗來對照。其實縱鶴也沒什麼招式,練來練去就是在練水肢跟進馬撈手,練出來才有然後,不然就沒有然後了。

裡面講基本功:搖膀,初習時每次三千下,一天練兩次。這個搖膀是如何練,書中描述不清楚,對照縱鶴可能就是水肢之類換勁的功夫。水肢這個我們業餘練,一天一千下就不錯了,以前林英明理事長才有辦法一天三千下。不過這種功夫,好像就是要練很多下才行,書中講前一千下都是在耗掉拙力的,最後一千下才是關鍵。這種練法很像洪老師說他們以前都是有力練到沒力,回家都癱在床上,從硬練到軟的練法。
        另外裡面講這個凌空勁,其實是以手催身的方式催動身體,跟大部分以腳催身不同。我覺得這個應該是從兵器發展而來,在兵器上會比徒手格鬥明顯。書中也講推手是用來訓練兵器的,不是只用在徒手格鬥的,因為我沒練兵器,就參考看看。
        後面有一段主角于升與其師兄張承義對決,張的打法很有縱鶴的味道,其實拳意述真中李老能的打法,文字上看起來也和縱鶴很像,可能大家練到最後,殊途而同歸吧!
        書裡面有一句話,是主角說的,講練拳就好像出了半個家了,這句我深有同感,功夫就是要耐住寂寞,苦心孤詣,日積月累,才能期望成功,如果不是樂在其中,很難堅持下去。

2024年10月26日 星期六

仙武傳說

 我輩練拳之外也喜歡看武俠小說,或是玄幻小說,有一個龍印戰神的網路小說,裡面講到一個鎮龍椿,是小說中最厲害的仙武之技的入門總綱,我看和我們三戰很像。


這個三戰是以吞浮吐沈,化為一個圓,吞者生也,屬春屬木,浮者為夏為火,吐者為秋屬金,沈者,沈入湧泉,為冬之象屬水。以三戰為功底,催動五行手,蕩五氣化五行,是不是跟這個鎮龍椿很像啊!
這個丹田運作,一股力量由足底成上,這個也跟三戰的意念運轉很像。



這個三戰,就是鶴拳一切手法的總綱,一切都是三戰,三戰就是一切。



作者有沒有練拳,我是不知道,但寫的這個,真的跟三戰很像。其實鶴拳與佛法大有關係,是不是仙武在凡間的流傳,也說不定喔!

2024年9月5日 星期四

水肢

 


水肢我的感覺是純然的直勁,打出去看似有橫,但如同射飛盤,勁射出去全然是直的,沒有橫。以兵器而論的話,很像是劍法,把劍遞出去,勁走正中,不偏不倚。林琴南書中講方徽石祖師很喜歡劍法,我覺得跟水肢的勁路可能也有關係。

2024年7月24日 星期三

拳勁與書法

 


颱風天帶小朋友寫書法,愈來愈覺得書法跟武術很有關。以我的心得,縱鶴水肢是有篆書筆意,勁皆走身中,純用中鋒,即李斯古法玉箸篆之象,也不是後來趙之謙的那種篆書。許多人的水肢尾勁帶比較多橫勁,如隸書之波磔,我是覺得頂多可以帶如漢初那種隸書順順的波磔,或是竹簡隸書那種波磔,若是成熟期隸書那種先提再按的,是為一抖,會把勁抖斷,功夫就不對了。


如果從書法的發展來看,我大膽假設,先秦至秦朝武學最高,漢初還不錯,東漢就弱了。至於魏晉以至於唐的書法,可能就不是純用拳勁,隨著鐵器普及,乃混入刀劍利器之法,就又是另一番風貌了。


2024年6月10日 星期一

書法的教學

 


最近隔壁小朋友在學大提琴,每天聽他們拉啊拉的,其實一開始都在拉長弓,沒有什麼變化,讓我想到我們學書法一開始也是應該練長長的線條就好,而不是一開始就永字八法。


這個有點像做麵點,一開始就是先搓一個大麵條,要先揉到出筋,然後才決定用刀削做刀削麵還是麵疙搭,還是削下來打平做餃子皮。


上面圖中那本書的作者也覺得現代學書法,應該從篆書開始,再慢慢加入筆法,轉成隸楷行草,而不是一開始就楷法。可憐我們這一代,學校都是永字八法啟蒙,一開始就被法迷了。


大學時曾經杜忠誥老師有去十方禪林上了一期書法,我剛好有去上。大概整期都在懸腕抬肘,畫各種線條,沒有教什麼筆法,也沒寫字,老師的意思是這個有了,才有然後。不過杜老師就只去上了這一期,我也就只同他學了這一期,至少在每天鬼畫符中,手能懸空寫字了。


我們鶴拳一入門要練水肢,大概也是這個意思,這個勁要練到從湧泉走到勞宮這麼長,練到身體出筋才行,不然就沒有然後了。有了這個長勁之後,再看情況截成短勁、寸勁,或轉橫轉斜。如果沒有這個長勁的基礎,大概其它都是瞎搞瞎忙,臨敵用不上來。


不過教書法如果教小朋友這個,可能家長不太願意付錢去學個鬼畫符,還是教他們永字八法,寫寫漂亮的楷法,讓家長付錢甘願些,畢竟不要跟錢過不去…呵呵呵!

2024年6月2日 星期日

傳統音樂的未來奇想


近日看診遇到一位拉二胡的女生,說最近要考樂團,我問她現在妳們都在拉什麼啊?頓時她怨氣大爆發…現在都流行西樂移植,指揮都給我們拉什麼史塔汶斯基啦…普羅高菲夫啦…,連春之祭都要她們用國樂器演奏。我問她國樂團的配置能應付這些曲目需要的聲響效果嗎?她說當然不能啊!每次練習她都覺得很雜亂,很痛苦,回家都要聽巴哈洗耳朵…


我是覺得如果國樂所謂的創新,就是移植西樂過來,這個所謂的創新是很有問題的,除非移植過來能比西樂原版的更好…,如果比西樂差,那這個移植就沒什麼價值。


其實傳統音樂應該有自己的路要走,硬走西樂的道路,其實是不明白自己道路的表現。就像以油畫的標準要求水墨畫一樣,任何一位水墨畫家都不會有這種想法,不過現代國樂的高層卻以移植西樂為風潮,只能說他們可能已經遺失傳統,或者是沒有認真讀古書,不知道自己的方向。


音樂大概可以分成娛樂性的面向,與功能性的面向。娛樂性的面向就是要讓你聽完感官上覺得很好聽的,適合面對群眾的。功能性的面向比如說強調有醫療效果,彈給少數特定受眾,或是修身養性,是彈給自己聽不是彈給群眾聽的,或是強調人神溝通,用在國家或宗教祭典的。傳統音樂如果以古琴或南管這類古時候的雅樂來看,與其說其是娛樂,不如說他的功能性是更重要的。當然這二者並不相斥,只是有時候還是有主次之分。


不過如果追溯中國早期音樂發展的歷史,音樂,或者以國家或王權推動的音樂是以人神溝通或祭祀用音樂為主。古時候沒有中產階級,普通民眾大概就自由發展民間音樂,但是沒有官方記錄。真正有錢有閒聽音樂的,大概也只有少數貴族階級,所以這些貴族階級想聽什麼,就會大大影響音樂的發展方向。古時商周時期是一個很重鬼神與祭祀的時代,如果你是一個古時候的樂師,與其彈很悅耳的曲目,讓大家很開心,不如彈號稱有人神溝通功能的音樂跟大祭師一起賺錢,地位也比較高,貴族不敢賴帳。到了漢魏,貴族喜歡修仙,與其彈好聽的曲目,不如往音樂治療輔助修心上發展,比較合乎貴族的喜好,比如現代的缽頌這一類。當然西方一開始也是以人神溝通、祭祀音樂為主,再來教會的音樂,大概十六世紀中產階級興起,音樂才轉向群眾。但是這裡要注意一點,就是西樂在轉向群眾的時候,配合科技的進展,在這段時期樂器的改造是非常大的,從古代大鍵琴到現代鋼琴,從古提琴到現代的提琴,所以不只音樂內容轉向,樂器也大大轉向。而中國樂器是沒有這個硬體上的轉向,大致是古時候沿用到現代,所以你硬要走西樂的路,技術上就沒有辦法達成,各種樂器性能合不太起來。


所以古琴曲中可以找到很一些跟人神溝通或修仙有關的曲子,我個人研究古琴的演奏或者可以配合拳意的練習,我個人是認為身正是最重要又最基礎的,然後手力接上身力,裡面再走拳意,或者古琴某種程度是拿來練功的,不只是拿來彈好聽的。而南管我聽起來感覺有受到佛教梵唱或持咒的影響,我個人認為拿來練氣很棒,有些地方有似於武術中的虎豹雷音的訓練,拿來當純音樂欣賞就不是那麼好聽。所以我個人認為傳統音樂適合走功能性的方向,就是拿來練功,當然還是可以有娛樂性,只是不太可能做到像目前西方音樂這樣,也不需要到這樣啦!


古時候中國帝制太久了,沒有一個富裕的社會,就很難產生面向群眾的音樂。當音樂只能面向貴族,那貴族在想什麼就很重要了。古時候大部分的人是沒有人身自由的,務農要很大量的人力,忙完大概也沒有精神聽音樂了,古時候也沒有cd或串流,聽音樂是要人現場演奏的,大部分的人是聽不起的。能有錢有閒聽音樂的,大概只有金字塔頂端的這些人,古代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的興趣,就是修仙,像蘇東坡、黃庭堅,這些都或佛或道,而皇帝痴迷修仙就更多了,如果現代人重生古代,大概也會只想修仙飛昇,逃回現代,畢竟沒有電沒有網路沒有自來水沒有瓦斯的日子實在太難過了,女生都臭哄哄,沒辦法天天洗澡,就算當皇帝也不能看youtube追劇,實在太苦了啊!


所以音樂走向人神溝通或是轉向輔助修練的功能,服務貴族階層,或者會比娛樂大眾有搞頭,中國古代音樂的走向大概就這樣過了二千年。


我是相信中國的音樂在修練上有一些洞見啦!或者在這條路上再走下去,配合道功研究之類的也是一條路,南管唱這個練氣配合唸經持咒應該也有幫助。如果硬要轉向大眾娛樂,可能會遺失之前研究的成果,雖然目前也已經遺失,但還有接續的可能。如果真要轉成現代樂團的型式,可能還有一些樂器改良的研究要做,這個就牽涉太多,要樂器專家才有辦法。


我是相信國樂高層知道一味移植西樂不是條好路,但是把國樂帶往小眾功能性音樂可能市場不足以支撐目前的從業人口。好在我是業餘愛好者,就可以自由發想,呵呵呵!